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铜价反弹昙花一现 铜暂时沦为避险资产

2015年02月03日 09:31    来源: 证券时报网    

  1月底2月初,铜价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反弹,其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三个月铜价回到5500美元/吨的上方。笔者认为,引发铜价反弹的三个主要因素:政策预期、原油反弹带动和避险型买盘,都不能视为持续性的确定性因素,因此对于目前铜价反弹尚不能过度乐观,再度拐头向下可能依旧很大。

  政策预期升温

  从最近中国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指标来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旧沉重。首先,作为实体经济的景气指标,中国1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回落至49.8,这是自2012年10月以来首次跌破50荣枯线;1月中国官方非制造业PMI较上月明显回落,跌至2014年2月以来最低。

  从资金层面来看,从去年12月开始,金融市场短期资金价格明显攀升。今年元旦过后,资金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去年下半年的平均水平。

  因此,不管是从实体经济指标还是从市场资金面来看,央行都有进一步宽松的需要,这就催生了市场对中国央行“降准降息”的预期。

  然而,这种政策预期相对脆弱,因此不能视为支撑铜价的确定性利好。首先,宽松货币政策只能在短期内发挥维稳的作用,但会在长期留下很多副作用,例如自去年12月份至今的流动性“脱实向虚”,实际融资成本不跌反升的背离局面制约了央行的手脚。

  其次,回顾2014年至今的货币政策,我们发现货币宽松等逆周期政策对铜价的提振都是暂时性的,原因在于弱势的供需基本面是主导铜价长期走势的主因。

  铜暂时沦为避险资产

  对比近期美元、美股、美债收益率、黄金和铜价,我们发现,铜价走势与美元指数、美股出现了背离,而是与美债收益率及黄金走势拟合相对较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避险需求正外溢至铜等价值相对较高、流动性较好的资产上。

  笔者统计了上述几类资产的相关关系,发现美元和铜价的长期负相关关系暂时消失,美股和铜价的走势也并不具备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反而铜价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呈现0.7的中等偏高的正相关性。笔者认为,全球除美国以外新一轮宽松,以及VIX指数大幅上涨下,市场避险模式正引导投资者寻求资产避险,资金涌向美国国债和黄金避险,而铜在此时也受到部分资金的青睐。

  国储收储尚不能确定

  对于国储收储铜,笔者认为尚难以构成确定性利好。首先,国储收储消息目前只是个传闻,从传统来看,后期也不会有官方证实,因此对待这个消息需要谨慎,不排除多头放风的意图。其次,市场传闻国储2015年收储可能是弹性的,初步预计是20万吨,甚至传闻要完成200万吨的收储。然而,从2014年收储动机来看,3月份收储是担心融资铜问题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目前除了价格低之外,尚没有理由触发国家收储。而按照收储计划,去年的收储目标(50万吨)已经完成,今年尚没有公布计划。除非价格大跌导致行业出现大规模亏损,否则收储的量不会如市场传闻的那么大。最后,根据我们估测的2015年供求平衡表,2015年全球过剩超过35万吨,而初步的20万吨收储估计难以逆转供求基本面。

  供需面尚未明显改善

  从供应层面来看,当前铜供应极为充裕。国内方面,1月30日,上海有色市场铜现货报贴水80元至平水,一般来讲现货升水才体现供应偏紧的情况,贴水和平水意味着铜供应充裕。另外,笔者测算了一下三个月期铜价进口盈亏,发现1月份只有4天是亏损的。

  从需求层面来看,1月下旬开始,由于订单稀缺,部分铜材加工企业纷纷降低开工率,甚至提前放假。1月份由于资金利率再度回升,下游备货受制于资金紧张而稀少。从库存来看,下游采购减少导致LME和上期所铜库存双双攀升。数据显示,1月30日,LME铜库存升至24.8万吨,为去年4月11日以来最高纪录;上期所铜库存也升至13.7万吨,为去年4月25日以来最高水平。综合三地显性库存,1月30日全球铜显性库存升至40.5万吨,较去年最低纪录增加60%。

  总结,近期铜价反弹并非是供需基本面改善所致,而是受到包括市场政策预期、避险买盘和原油反弹的推动,这些因素都不具备持续性,特别是原油反弹带动的外溢效应很可能是昙花一现,因此并不建议大规模抄底铜市。


(责任编辑: 宋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预计未来12个月铜价将下滑10%      2015年02月02日
  • · 瑞士信贷:铜价有反弹潜力      2015年01月28日
  • · 铜价崩溃在于供应过剩 抄底不可取      2015年01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