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解密安邦模式:资产驱动负债 全球疯狂扫货

2015年02月02日 07:58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严言

柏可林 摄

  整个2014年,“安邦”几乎成了“有钱任性”的代名词,那些关于它的“土豪行径”甚至让人觉得,与其说它是一家保险公司,还不如说它是一家投资公司。

  这家在本土寿险市场位居第八的保险公司,去年以来无比强势地在全球疯狂扫货,手笔之大令人侧目。相关统计显示,“有钱任性”的安邦集团2014年“撒钱”超过400亿元,同时其注册资本也在2014年两度扩充,从120亿元增至619亿元。在国外,安邦收购比利时FIDEA保险公司100%股权,并购德尔塔·劳埃德比利时银行,此外更是一掷千金地从希尔顿手中接盘久负盛名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而在国内,安邦同样是频频“出镜”,将民生、招行、金地等公司的股份收入囊中,持仓A股总市值超过1000亿元,一年内上了好几次头条。

  10家子公司、近万亿元资产规模、619亿元资本金,实现这一切,安邦只用了不到五年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在纳闷:一家最初注册资本仅为5亿人民币、一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保险公司,凭什么能够实现如此迅速的崛起?

  力推投资型财险

  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安邦保险,让业内人士大呼“有钱就是任性”,那么在“卖保险”这一“看家本领”上,安邦的表现究竟如何?

  从原保费收入来看,安邦的业务并不出色。截至保监会发布的2014年11月的最新数据显示,其财险原保费收入为46.14亿元,人寿原保费收入482.08亿元,和谐健康险保费收入仅有1.11亿元。

  在新兴保险公司纷纷谋求集团化之即,安邦意识到,保险公司仅靠“卖保险”无法令其真正“发家致富”,因此亦开始一改单机构运作格局,走上扩张之路。事实上,安邦在短期内迅速实现扩张,最离不开的是雄厚资金的支撑。资料显示,安邦保险集团的前身为安邦财险,2004年由上汽集团联合中石化等数家央企设立,注册资本仅为5亿元。因股东雄厚的资本实力,成立后的安邦财险接连增资,2009年时已至51亿元,并将业务触角延伸至了寿险和健康险领域。2012年,安邦保险集团成立,旗下拥有寿险、财险、健康险等多家子公司。

  一位财险公司高管透露,2014年安邦销售的投资型财险规模可能高达千亿元,这才是安邦“有钱”的最主要原因。

  一直以来,保监会对投资型财险产品的监管较为严格,早在2008年就发布了《关于加强财产保险公司投资型保险业务管理的通知》,对财险公司销售投资型保险产品的资质、销售规模和期限等作出了严格规定。

  该文件下发之后,投资型财险几乎退出市场,安邦却对其青睐有加。保监会官网显示,2010年批准安邦销售“安邦稳赢”和“安邦共赢”投资型综合保险,总体销售规模不得超过100亿元,销售期限为两年。当年安邦财险便销售了92.54亿元。事实上,安邦在2009年已有所试水,规模达109.21亿元。

  在保险业回归保障,回归保险核心优势的大环境下,安邦保险的发展模式无疑显得另类且激进。由于保险卖纯理财产品,成本要高于基金公司,因此寿险公司银保渠道负责人纷纷表示对安邦的激进模式不敢认同,承诺的收益高,成本增加对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的要求很高,一旦风险累积形成滚雪球效应,投资不能覆盖成本出现破产,这些公司便无法保全自身。

  保险业专家宋聆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投资型财险风险与生俱来,当初安邦或许并未把这一块业务看得非常重要,但却正是它,为安邦在2014年的“几场大战役”准备了足够的“弹药”。

  此外,宋聆还指出,如果把保险牌照当作投资牌照看,眼下恐怕没有比保险牌照有更大的活动空间。险资可以直接投资:包括股权、创投、股指期货、各类股票等在内的权益类资产;包括不动产、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在内的不动产类资产;包括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查询信托产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结构性存款等,还有基本不设限制的固定收益类、流动性资产。境内和境外的投资空间都非常大。“可以说,险资运用的核心就是买买买。你们不能买的,我都能买;你们没钱买的,我也能买;你们需要专门立个项目买的,我则不用太细致的区分,掏出钱来:买!”

  举牌增持银行股

  安邦以举牌招行闻名,也在招行上获利最多。与安邦保险在民生银行身上“旋风式”的增持不同,安邦对于招商银行的增持显得极有耐心,且意志坚决,有一点基金定投的味道,只不过规模上全都是大手笔。

  2013年12月份,沪市大宗交易平台惊现“土豪式”交易,招行被以高于市价10.7%的价格成交11.33亿股,占该股总股本4.5%,金额高达136.78亿元,远超2012年花旗太保换手浦发银行大宗交易,成为当时A股史上最大笔大宗交易,该笔交易的买家同样就是安邦保险。此后,安邦保险对于招商银行的增持虽然从公开披露中消失,仅在财报中有所反应,但实际上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持续进行。

  2013年年底,在资本市场上并不显山露水的安邦保险对招行发动了第一次举牌,每股12.07元的成交价格远高于10.9元的市场价格,舆论一时哗然,据市场人士测算,安邦保险当时动用的资金或高达136亿元,“土豪”标签并不浪得虚名。

  而在对民生银行的投资上,安邦却显得更加来势汹汹。

  2014年12月1日,安邦保险首次持有民生银行5%的股权并发动举牌,之后旗下的四家公司五个账户集体出动,甚至还动用了罕见的“安邦保险集团-资本金”账户,势在必得的决心可见一斑。

  港交所披露了安邦保险对民生银行2014年11月以来的七条交易数据。数据显示,安邦保险在11月28日以7.25元/股的低价进行增持,但买入数量只有约350万股,买入后刚好达到5%比例。此后,安邦保险在12月17日和12月22日的两次增持高达8亿股以上,但都买在高位,价格分别9.234元和10.354元。

  安邦成为民生银行第一大股东,同时提名52岁的姚大锋进入民生银行董事会,这一议案已于12月23日成为现实。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安邦保险集团之所以派姚大锋进入民生银行,主要是为了提升话语权。而此前安邦保险集团频频举牌的招商银行,却并未让安邦提名的该集团副董事长朱艺成为董事候选人。

  “安邦在招商银行折戟董事会,却在民生银行顺利进入董事会,根本原因在于安邦的持股比例”。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郭田勇表示,安邦通过从二级市场购买民生银行普通股,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股东,以达到“相对控股”地位。同时,进民生银行董事会,以期逐步实现对民生银行决策的影响力。

  分析师表示,安邦集团的动作类似当年的中国平安集团,均是从保险起家,不断控股银行、证券等领域。未来随着混业经营的发展,银行对于保险企业来说,不仅可以布局渠道,增加保险产品的销售量,同时两者结合会带来巨大的战略意义。

  证券资讯频道王牌评论员许一力近日向媒体透露,按照目前的资本偏好来说,银行恐怕仍然是安邦“砸钱”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随着未来无风险利率的降低,保险企业确实也需要渠道拓宽来增加主营销售规模。估计在成功取得民生银行的董事会席位后不会就此罢手,招商银行仍有望继续增持。“至于地产,应该不是安邦的首选,安邦的终极任务,还是要像平安一样,做一个全牌照的超级金融集团,这也为它的2015上市做充分的准备。”

  全球疯狂扫货

  安邦保险集团的投资范围极其广泛,金融、地产、能源等均有涉猎。风风火火的动作背后,安邦保险的意图,也一直被外界所猜测。

  近年,出手阔绰的安邦保险在海外也不断收购资产,其中不乏历史悠久的欧美金融机构和著名地产。

  安邦系在海外布局始于2011年,而完善海外资管链条的时间点则从2013年算起。与此前大型保险集团的选择相似,安邦集团的资产管理机构先后在内地和香港成立。

  2011年5月20日,安邦财产与安邦人寿分别出资0.15亿和2.85亿元,于北京成立安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同年12月6日,安邦财险独资2亿港元成立安邦资产(香港)有限公司。安邦集团将安邦资产(香港)看成全球化战略的重要里程碑,认为此举“标志着安邦保险集团将跻身于全球投资平台,在全球市场上配置资产”。

  而在2013年7月和9月,安邦资本(香港)有限公司和安邦中国发展(香港)资产有限公司亦先后成立,注册资本分别为2000万港元和1万港元,均为安邦财险的全资控股子公司。

  这三家公司各司其职。安邦资产(香港)承担资产管理的业务,安邦资本则主要做公司财务服务,而安邦发展则发展投资控股业务。南都记者从香港证监会获悉,安邦资本持有第1类、第4类和第6类牌照所允许的业务,可进行证券交易、就证券提供意见以及就机构融资提供意见。而安邦资管(香港)则从2012年获准从事香港证监会批准的第9类牌照(资产管理)所允许的业务,包括全权管理客户委托的人民币、外币资金,以及监管机构批准、允许的其他资产管理业务等。在今年4月以来,安邦资管(香港)亦可从事第1类牌照业务。不过,安邦发展的持牌信息尚未能从公开途径查询。

  从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安邦保险海外并购的速度加快。10月6日,安邦保险斥资19.5亿美元(约合120亿元人民币),从希尔顿手中接盘美国纽约地标建筑——拥有83年历史的华尔道夫酒店,引发全球媒体关注。这次交易成为中国公司在美最大一笔地产交易,创下美国单一酒店成交额的最高纪录。

  就在一周之后,安邦保险收购了比利时有着百年历史的保险公司FIDEA。有消息称,预计收购成本超2.20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7亿元。

  12月16日,安邦保险收购比利时金融机构——德尔塔·劳埃德银行100%股权。该银行开业至今已260多年,主要面向高端私人银行和企业客户,提供存贷款和资产管理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消息显示,此次收购价格为2.19亿欧元。劳埃德集团在披露与安邦保险集团的交易时称,安邦保险集团的资产已超过了900亿欧元(近7000亿元人民币)。

  安邦保险3次海外收购至少投入150亿元人民币,但是安邦并不打算就此停手。据记者了解到,安邦保险集团仍在追逐韩国友利银行等多家跨国机构的股权。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12月4日宣布,韩国政府暂停出售其在友利银行约27亿美元的控股股权,因未能吸引足够竞标者。

  因此,属于安邦的这场海外并购战,目前只能说是“未完待续”。

  一位上市保险公司首席市场官称,看似散乱的投资表象,隐藏的却是安邦保险缜密的投资思路,战略意图清晰,即步步指向搭建跨国金融控股巨头。“安邦系正致力于成为跨国金融服务集团,安邦被传将于明年启IPO,地点很可能就在安邦熟悉的香港。”

  资产驱动负债

  从2013年起,安邦就不断地被与“资产驱动负债”这六个字联系在一起。业界倾向于认为,自2010年以来,安邦已走上了一条被称为“资产驱动负债”模式的发展之路,在资产端通过投资做大规模,在承保端通过高收益产品获取大量现金流。

  那么,到底什么是“资产驱动负债”?

  对于“资产驱动负债”的一般认识是,通过高收益保险产品获得大量现金流,做大资产端,运用保险杠杆博收益。投资收益只要能够覆盖运营成本,实现利差,保险公司便可盈利。基于这种模式,有的券商分析师甚至提出,研究保险公司只需看其保费增速、业务结构和投资收益率曲线即可。

  人保资产保险与投资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张众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目前中国保险业固定收益投资很难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和信托收益率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大类资产配置的优势,在准确把握利率周期的基础上,实施期限错配的资产驱动负债战略,取得对银行、信托等其他财富管理机构的相对竞争优势,或许是一种值得思考的途径

  多年来,国内寿险市场一直遵循着“负债驱动资产”的战略,保险资产管理主要是基于手中负债来配置投资标的。保险公司先在投资端找到资产质量较好、满足收益要求的项目,再通过保险端(负债端)的保费快速增长来实现资金的筹集。保费快速增长的法门,便是销售收益更具竞争力的万能险等保险理财产品。当然,只要投资端的收益能够覆盖承保费用和其他支出,保险公司就能实现盈利。这种负债驱动的思维,是绝大多数保险够公司的负债成本很高、营销费用恶性竞争,而且资产负债久期错配的根源。

  从事承保业务的人,往往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是负债驱动资产,但安邦保险、生命人寿却反其道而行之,实施“资产驱动负债”新路,通过将投资、总资产做大,再反过来在承保端吸引客户资金的流入。安邦的做法在保险业来说是一种调头的做法:通过将投资做大,将总资产做大,再反过来在承保端吸引客户资金的流入,以投资来反哺承保。

  如今保险行当这样做的保险公司也不少,比如生命人寿。这类保险公司更加注重资本运作,对保费规模要求较高,相反对保险产品的价值要求却并不高。在投资上,他们往往积极主动甚至激进。像这样的大牛市,他们肯定会大手笔增持,赚眼球也赚钱,甚至海外的也不放过。

  事实上,尽管业界对此种操作有不同观点,但在最终“成绩单”未出之前,谁也无法对否定这种新路径。毕竟,在竞争激烈的承保市场,不排除“安邦们”会走出一条可被后来者复制的成功新路。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被奉为“资产驱动负债”型的成功典范,自1970年以来,其净值年复合收益率约20.6%,剔除浮存金因素后的年复合收益率约13.7%。国外财险公司可投资的资金包括准备金(即巴菲特所说的浮存金)与资本金之和,财险准备金的资金成本比寿险低得多,如果综合成本率低于100%,则财险的资金成本几乎为零,这也是巴菲特一直强调的一点,亦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成功之道。

  一位长期关注和研究安邦的保险公司人士认为,从目前来看,安邦对这种模式运作得比较顺利,它所具有的独特背景和高层资源优势,使其成为保险业一个特殊的存在,其模式不具可复制性。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保险资金投资领域的逐步放开,保险资金比以往活跃很多,保险产品的竞争力除了要创新个性化,投资收益的高低决定着其吸引力。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