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消费信贷流入楼市意外错配or银行审核不严?

2015年01月29日 08:00    来源: 金融投资报    

  居住消费、装修消费、耐用品消费、教育支出、旅游消费、医疗消费……当额度有限,且办理严格的信用卡无法满足“购物狂”们的消费融资需求时,消费贷的出现可谓提供了一种便捷的解决方案。

  然而,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却逐渐出现偏离。有研究报告指出,2014年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挪作他用的现象严重,有超过26%的消费贷款没有用于日常消费,其中,大量以消费贷款为名义的资金流入楼市,违反了监管规定,增加了银行业风险。一时间,消费贷的现状也引发了诸多关注。

  本报记者 吉雪娇

  调查:近五成个贷流入楼市

  银率网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挪作他用的现象严重,其中用来买房的比例达到16.20%。

  广义的消费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耐用品消费、旅游以及留学等围绕个人消费的一般性贷款。但随着楼市近年的迅猛发展,监管层开始限制信贷资金流入楼市,央行、银监会多次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强消费贷款管理,禁止用于购买住房。

  不过,银率网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挪作他用的现象严重,其中用来买房的比例达到16.20%,用作公司经营的占6.46%,用作其他的占比为3.41%,这也意味着,有超过26%的消费贷款没有用于日常消费。

  而在受访者申请消费贷款的资金用途上,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购买家电家具、房屋装修和买房。其中,用来买房的比例达到16.20%,尽管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楼市成交整体低迷,房贷申请量与消费贷申请量出现显著下滑的情况,这一数据依旧不低。如果把购房贷款份额与消费贷款中用于购房的份额二者相加,近五成的个贷额度流入楼市。

  与此同时,在银行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应的贷款用途证明、大额款项直接打入用途方账户等相关约束条件下,一些灰色产业链和费用也随之衍生。在银率网的调查中,就有7.81%的受访者支付过贷款用途材料费,有3.24%的受访者支付过套现手续费,还有2.35%的受访者给过办理相关贷款的客户经理好处费。

  分析人士坦言,虽然贷款用途材料费和贷款套现费所占比例不大,但说明确实存在贷款挪用的现象,而这些费用的支出也严重影响着银行信贷资产的健康度。

  除了购买住房外,随着牛市的到来,不少希望趁机赚得盆满钵满,但苦于自有资金有限的股民也将目光投向了消费贷。有多年炒股经验的魏先生最近就通过集体办理,申请了一笔无抵押,额度为30万的个人消费贷款,其向记者坦言道,这笔钱将全部投入股市,赚取收益。而就在此之前,魏先生已将个人住房也用于抵押,相关资金同样在股市中。

  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64%,商业银行2014年年末不良贷款率1.29%,两项数据均高于2013年。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个人消费类贷款的不良率不仅偏高不良率上升幅度也较快。

  原因:

  “快贷”引发错配风险

  消费贷款用途错配挪用现象严重,除因一些从业机构或个人从中牵线搭桥外,贷前、贷中和贷后审查不严也成为重要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消费贷款余额规模约为1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一般性消费贷款规模仅约0.4万亿元人民币。有机构预计,2017年全国消费贷款余额将增长至30万亿-40万亿元人民币,一般性消费贷款规模将达到约3万亿-4万亿元人民币。

  伴随着国家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的要求,以银行为主力的金融机构们,纷纷推出各种能够“为居民提供有力的消费信贷资金支持和令人满意的消费融资解决方案”的消费贷产品,试图分食这块巨大的蛋糕。如交通银行e贷通2.0、邮政储蓄银行“佳信家美”个人消费贷款、招行“闪电贷”等近日热推的产品皆属此列。

  有银行人士坦言,消费类贷款相比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小、利率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银行比较积极做消费类贷款。不过,银率网也指出,消费贷款用途错配挪用现象严重,除因一些从业机构或个人从中牵线搭桥外,银行贷前、贷中和贷后审查不严也成为重要因素。

  那么,目前的现实情况如何呢?记者注意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快贷”已成为个人消费贷款中不可避免的“标配”,这也是造成消费贷用途错配的原因之一。

  有业内人士坦言,银行消费贷款用于其他用途很难避免,银行虽然在这方面也很严格,但还是很难摆脱造假,相关审核力度确实需要提高。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