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乐视“造”手机:欲实现移动、汽车和电视多屏衔接

2015年01月29日 07:15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张斯

  随着CEO贾跃亭的回归,乐视的移动战略也终于面世。昨日(1月28日),乐视举行发布会,正式宣布进入手机领域,并宣布原联想高管冯幸加盟乐视,出任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移动智能公司总裁。随后曝光的移动管理层团队分别来自联想、小米、魅族和微软。

  记者注意到,当前国产手机市场竞争激烈,而乐视选在洗牌之际推出手机,意图或不在市场格局,而是自身生态的建设——乐视欲将移动端、汽车端及电视端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

  IT分析人士孙永杰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随着手机行业硬件同质化趋势加剧,手机创新发展已到了瓶颈,乐视选择在洗牌期杀入手机市场,说明了手机作为智能终端及在整个生态链条中角色的重要性。

  管理团队阵容豪华

  2014年12月29日,贾跃亭在微博上首次表示,乐视做手机“无颠覆,不出手。”随后他再次表示,乐视做手机会坚持三个一定:一定要做出与众不同的奢侈产品和极致用户体验;一定要不只是台手机,而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一定要打造一个新模式,创造更高的用户价值并能够推动行业进步。

  在昨日的发布会上,乐视并没有拿出手机,只是爆了几个料,“超级手机将采用全金属外壳,搭载业内即将上市的顶级芯片、专属定制屏幕等,价格将会最大程度让利于用户。”但是官方并未透露手机的具体价格。

  对于手机的发布时间表,冯幸称,“超级手机的量产时间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此外,据知情人士向“IT风云汇”透露,乐视超级手机代工厂商会在富士康与和硕之间进行选择。据了解,和硕的地位仅次于富士康,为微软、惠普、戴尔、联想、华硕等公司代工,也是苹果仅有的两家代工企业之一。

  知情人士透露,对于乐视超级手机而言,最后代工的很可能是富士康。原因很简单,富士康是股东,而且为超级电视代工,双方已经建立起很好的沟通渠道。现在代工超级手机,顺理成章。

  冯幸表示,业内认为手机已经成为红海,但并非如此,用户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简单关注手机性能,而是更关注服务体验。冯幸透露,目前乐视移动已经有超过1000人的研发团队,分别来自国内外顶级的手机企业。

  此外,乐视移动的管理层团队也随之亮相:原魅族副总裁马麟担任UI研发副总裁;原联想集团联通业务总经理董志升担任销售副总裁;原小米科技网络营销/内容创意部门负责人杨大伟担任市场营销总经理;原联想集团运营管理总监崔战良担任运营管理总经理;原微软北亚及大中国区售后运营部高级经理綦滨担任售后高级总监。

  移动海外战略启动

  冯幸认为,此前手机厂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制造派,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基础,通过传统渠道售卖硬件盈利;另一种是互联网营销派,核心竞争力是网络营销和产品设计,以互联网模式(粉丝互动、用户参与或线上线下协同等)营销。而乐视希望成为第三种生态派。

  冯幸表示,基于垂直整合的完整生态,乐视提出“无生态,不手机”的理念。这是一种不同于手机行业传统制造派和互联网营销派的全新玩法,基于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依托成熟的产业链基础,发挥互联网营销优势,融合丰富的乐视生态,把最好的内容和服务呈现给用户。

  孙永杰认为,随着手机行业硬件同质化趋势加剧,手机创新发展已到了瓶颈,但无论是乐视还是蓝魔,在洗牌期杀入手机市场,都可以说明手机作为智能终端及在整个生态链条中角色的重要性。

  移动端的布局是乐视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失的一环,随着乐视手机的加入,行业或将迎来第二次产品形态革命。基于“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垂直整合完整生态,通过乐视自主研发的LeUI系统,在一云多屏的生态架构下,将移动端、汽车端及电视端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

  业内人士认为,乐视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在超级电视上已经超过了小米,加之其在平台、内容、版权上的优势,在进军手机市场时,乐视也很有可能采取类似乐视TV那样的硬件成本价,通过内容收费的模式,从小米手中接过“价格屠刀”。

  此外,乐视还启动了移动海外战略,宣布将面向全球销售手机。乐视海外业务副总裁莫翠天表示,超级电视已成功在香港落地,这也标志着乐视垂直整合的生态系统在海外落地,2015年还将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落地,乐视不仅仅是要将超级手机销售到海外,更是要将移动生态系统复制到海外。


(责任编辑: 韦伟 )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