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2015年中国经济“在刀锋上起舞”

2015年01月24日 07:12    来源: 证券日报    

  中国经济转型离不开金融系统的融资支持,而基于风险分担主线的结构性金融改革是提升金融支撑力的关键

  ■罗惠良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4年宏观经济数据。其中,GDP增速按可比价计算回落至7.4%,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减至1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按可比价计算跌至8.3%,均为近年新低;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连续三年未达预期。12月份制造业PMI、四季度单月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数纷纷滑落,预示经济下行压力很大。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仍不乏星光。2014年,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了平稳运行,GDP季度递次累计同比增速与年度增速均为7.4%。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改革与宏观调控压力巨大、货币政策总体稳健、风险防控任务繁重的复杂背景下,7.4%的经济增速是2014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最大亮点,同时也是令国际社会所瞩目的成绩单。

  同时,中国经济在发展质量上、结构上存在一些可圈可点之处,成为2014年中国经济转型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一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8%;火力发电量同比减少0.4%,自下半年以来单月同比增速连续6个月负增长,而水力发电量同比增长18%。经济“低耗化”、“低碳化”特征突出。二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更加优化,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新型消费业态高速增长。三是投资结构、产业结构更加符合政策调控导向,具体表现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快于整体;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同比提高;基建投资快速增长与房地产、过剩产能的制造业投资下滑现象互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越整体。四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同比微缩。

  展望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喜忧参半。一方面,由于2015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惟有投资的回旋余地最大,势必成为影响全年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因素。2015年货币政策坚持“松紧适度”的基调,相对放松但全面放水概率不大,投资增长仍存较强约束,宏观经济增速下台阶几乎无悬念。

  另一方面,经济亮点仍可期待。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还会加大,居民可支配收入将稳定增长。当然,由于收入差距较大、遏制违规消费及反腐败的力度有增无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应期望过高。二是投资结构有望继续优化。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传统产业投资面临政策高压和市场驱动下的双重抑制;房地产投资难现显著反弹。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新技术、新业态投资机会集中迸发;受益于改革激发的经济活力集中释放,民间投资有望再度兴起。

  不仅如此,考虑到当前阶段,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相互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创业创新的不竭热情,使得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具备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而且,2014年,经济增速数据与市场预期差不多,精准落到预定区间,显示宏观调控水平在提高,政府加大投资取得了一定效果。今年政府宏观调控不会放弃下限,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存在较大空间,GDP增速不会大幅下滑,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仍将保持在7.0%以上。

  更为欣慰的是,中国经济转型路径已略露端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与资本存量的回报率不断呈现下降趋势。金融危机后,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全要素生产率不断降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严重抑制,经济无法摆脱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双不足的压力,经济增长动力显著减弱。但从2014年全年经济数据看,长期视野下的结构性转型已现端倪。最终消费日益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三产业投资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快于总体,创新、新型消费业态等有望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实际上,结构转型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上有迹可寻。20世纪70年代,里根实施的经济改革,其主要内容和贡献在于有力引导了美国产业复兴,实现了信息革命引领下的产业升级,使美国幸免陷入类似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泥潭,并在金融危机后率先“复活”。德国推动国民经济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后,形成了以工业为经济支撑,服务业、新型工业双轮驱动的经济结构。

  中国经济转型所表现出的路径端倪,与美、德经济结构变迁不完全相同,但有相若之处。从2014年全年数据看,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依然高于巴西、印度等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创新驱动、服务业崛起几乎并驾齐驱。

  毫无疑问,2015年中国经济基本面及其长远表现,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这一结构性转型势头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中国经济转型离不开金融系统的融资支持,而基于风险分担主线的结构性金融改革是提升金融支撑力的关键。理论上,在一个由比例合理的银行中介和资本市场组成的金融系统中,风险分担功能的充分发挥,可以使风险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更为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现实世界里,多数国家的资本市场和银行中介的风险分担对于其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都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在新技术领域,资本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机制则充分展示出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融资结构失衡是我国金融系统的凸出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境内股票筹资额一直远低于银行贷款增加额。一方面,结构失衡导致金融系统功能不完备和资源配置扭曲,成为经济发展羁绊迟迟不得解除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功能不完备致使金融风险隐匿于银行系统,资本市场横向风险分担相对缺位,系统性金融风险高企。

  要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活力,迫切需要推进金融改革,尤其是市场准入与退出、放松资金价格管制等关键领域的改革。

  经济结构转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国际上,正是借助资本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优势,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才得以顺利实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笔者认为,就中国而言,2015年以创新、最终消费等引领经济增长的势头能否持续,是长期结构转型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而结构性金融改革对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金融风险的有效分散也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行走在刀锋上的中国经济,转型与改革的些许迟疑或偏离,都可能将其深深划伤。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