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国年终奖的那些事儿

2015年01月17日 08:16    来源: 新华网     佚名

  英国

  蓝领也能拿6%的年终奖

  英国公司分发年终奖金首先是行业差别。金融界的奖金往往是在产业界的近3倍。不过,不同行业的发放比例也有差异。据悉,私营服务业企业发放年终奖金的比例为69%;制造业企业为62%,公共服务业企业的这一比例仅为22%。

  其次是地域差别。伦敦地区的年终奖金明显高于伦敦以外的地区。

  最后是职位差别。管理人员的年终奖金高于非管理人员。高级经理人员一般能拿到相当于年薪20%左右的年终奖金,而从事文秘或体力劳动的员工只能拿到6%左右。

  美国

  高管“吃肉”员工“喝汤”

  美国人事管理局就公务员的薪酬和奖励制定了一系列规则。政府部门的新员工可能会获得某些特殊的奖金,如招聘奖金或搬迁奖金约为基本工资的25%。普通公务员除了得到有上限的薪水外,几乎没有任何性质的补贴和隐性收入,没有绩效奖金,没有股票分红。

  此外,在美国也不是每个公司都有年终奖。在美国,企业把年终奖作为一种管理的工具。年终奖一般发给中层以上员工。此外,高层还有期权等其他红利发放,规模较大,可能远远超过年薪。

  日本

  员工的太太也有奖金拿

  在日本,从一般企业的员工到公务员均有年终奖,普通行政职务的国家公务员奖金平均68.3万日元(约4.8万元人民币),地方公务员65.2万日元(约4.6万元人民币)。

  在日本很多企业,除每6个月发半年奖、年终奖外,每年4月还会再发一次奖金,但不发给员工本人,而是发给员工的太太,被称之为“太太奖金”。日本企业认为,太太奖金很重要,能督促员工太太们更好地支持丈夫的工作。

  加拿大

  CEO年终奖最高达年薪70%

  在加拿大私有行业,各个级别的员工都有资格拿年终奖。鉴于私有企业奖金与业绩挂钩,它们的年终奖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额奖金,奖励完成所有工作目标的员工;另一种平均而言可拿到全奖的2/3。

  私有行业首席执行官和副总裁级别的高级管理人员,全额奖金可达年薪的50%至70%。奖金占年薪比例随员工级别递减。副总裁级别以下的管理层年终奖约占年薪的30%至45%,经理可拿年薪的20%至25%,专业技术人员拿15%至20%。

  加拿大公共行业的年终奖则各有千秋。非营利组织、大学等机构以前只给高管发年终奖,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法国

  低收入者也能得笔过节费

  法国并没有规定必须给公务员发年终奖金,但绝大部分公务员都有过节费,金额相当于年工资总额的8%(略少于一个月工资)。领取最低“社会融入津贴”(政府给低收入者的一种补助金)的人,每年年底也可得到一笔过节费,数额从150欧元(约1092元人民币)至500欧元(约3641元人民币)不等。

  比利时

  年底分红一半都要拿去缴税

  比利时的蓝领雇员没有年底分红,白领的年底分红分为两部分:集体分红和个人分红。集体分红部分每位职员都有,分5等,根据各部门的业绩来定。个人分红根据个人业绩评定,分8等。两项综合之后,每个人拿到的分红从低到高分为A、B、C、D、E、F共6个等次。比利时对于年底分红的征税很重,税率远高于个人所得税,甚至高达55%。

  瑞士

  服务性行业“奖金天天有”

  瑞士企业的雇员享受年底双薪。年终奖金主要与所属集团的全年盈余情况及个人全年业务达标率挂钩。但服务性行业的雇员一般不享受年底双薪,年终奖金的发放形式也多种多样。瑞士首都伯尔尼某中餐馆的老板称,招待员每天都有奖金(小费)可挣—服务态度越好“奖金”越多。因此,老板年底不发奖金,只组织聚餐,每人以抓阄的形式领一件礼品,每件礼品的价值不过数十瑞郎(约60元人民币)。

  新加坡

  根据服务年限定阶梯奖金

  按照惯例,大多数公司都会在每年12月发给员工相等于1个月薪金的年终奖。有些公司也根据员工的服务年限来决定年终奖的不同梯级,如1.1个月、1.25个月等。业绩好的公司也会在不定的时间发放特别年终奖,让员工分享公司的盈利。

  (责任编辑:HN666)


(责任编辑: 韦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