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权重抬轿 期指疯狂:阴谋还是阳谋

2015年01月12日 08:5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权重股“畸形”飙升,赚了指数不赚钱是本轮牛市最显著特点。“12·9,1·9A股大震荡让投资者对市场又敬又畏,而股指期货的“过山车”走势令人又爱又怕,也增添了几分疑虑。

  “银行、券商、煤炭这类权重股具有易于撬动指数的先天优势,是否有资金通过其撬动沪深300指数,从而在股指期货、分级基金上获取衍生收益?”有投资者质疑。

  期货界也对“指数型牛市”提出了类似的质疑:“在商品期货中,有资金会通过操纵现货供应来进行期货逼仓,股市目前的行情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

  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强拉指数?差钱!

  “和容量有限的商品期货市场不同,A股日成交高达万亿元,在期指市场上运作的主力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在两个市场联合操纵。”业内资深人士毛先生认为,不要从阴谋论的角度分析市场行为。

  从沪深300指数成交情况看,去年11月20日以来,沪深300最低成交额在981.46亿元,最高达7021.50亿元;期指单日成交额也在万亿元之巨。

  “人为持续推高权重股以撬动指数获取衍生收益是非常困难的,很难找到有这样实力的资金。权重股带动指数上涨,是市场合力的结果。”星石投资总经理、首席策略师杨玲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

  毛先生观点与杨玲类似。他认为,目前期现两个市场同步上涨,是资金的羊群效应导致的期现双赢。在点位低企、无风险利率下行、货币政策预期宽松的背景下,有资金坚定看多,并不断进入金融股等估值洼地。此类权重蓝筹股的逼空式上涨,引来资金跟风进驻。同期,期指多头亦赚得盆满钵满,多头实力倍增的同时,空头势力却在急剧萎缩。“空头不死,多头不止”,在强势格局中,期指多头资金形成一致行为的默契,强强联合以逼空。同时,期指对于现货的助涨功能也发挥到极致,引来跟风者无数,现货市场的走强又赋予了期指多头更充沛的做多能量,两个市场形成良性循环、互为因果。

  对冲私募基金系数投资投资总监胡斌表示,从资金和杠杆效应角度看,撬动沪深300指数来获取衍生收益的效果,不如直接撬动沪深300期指来得便捷,且通过撬动期指来影响现货指数更具操作性。

  “撬动指数需要消耗巨量资金,有这些钱做什么不好呢?操纵A股市场,收益是不确定的,但风险却是看得见的。法律风险不必多说,监管层、交易所的监控体系之下,资金一旦操纵市场必然露出蛛丝马迹,最终难逃法网。交易风险方面,市场上的投资者千千万万,各种观点都有,一旦发现偏差,很快有资金逆向行动,期货市场上的刘增铖、刘其兵事件就是警示。”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表示。

  逢高出逃?也许!

  主力资金凭一己之力难以扭转市场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于股票的短期走势确实存在一定的掌控力,尤其在顺势的背景下,很可能“四两拨千斤”,引发跟风效应。目前指数在3400点关口徘徊不进,市场看空情绪抬头,会否有资金利用这一情绪抛售现货,同时做空股指期货获利?

  “1月9日指数大幅上涨之后突然跳水,这是不是有资金利用现货T+1、期货T+0的制度差异,先继续买入现货诱多接盘,然后抛售前期筹码打压指数,从而使高位介入的期货空单盈利,而接盘者则高位套牢?”对于1月9日先大涨后跳水的大震荡,有投资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认为,目前股市点位高企,3400点屡攻不破,确实不排除资金逢高出货可能。首先,从估值角度看,很多蓝筹股估值目前已经高企,存在泡沫风险,一些前期发动或者参与了这波行情的机构有规避风险、兑现利润的需求;其次,春节临近,机构需要现金流发放红利或分享收益,这就存在收益变现可能;第三,股市飙涨吸引大量流动性聚集在金融部门,导致流动性堰塞湖,这是决策层不愿看到的,一部分资金因此存在离场可能。

  “资金是诱多出逃还是逢高出逃,不好说。”程小勇表示,机构可以通过股市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资金实力不对称,制造优势资金短期控盘的机会,这对散户十分不利。为防止这种不对称风险,建议散户尽量不要加杠杆,以降低市场剧烈波动的冲击,随着近期波动加剧,可减仓或清仓观望。

  此外,股指期货开户门槛为50万元,这使得股指期货成为机构战场,大部分散户被拒之门外,无法规避市场下跌风险。市场人士建议,加速推出符合散户需求的“迷你型”股指期货合约,使权重板块的拥趸坚定持股信心,不惧震荡;同时,完善股指期货体系,推出能覆盖中小板、创业板等中小板块风险的期货品种,使中小盘投资者可以坚守成长,不必担心风格来回切换导致反复换股、来回割肉。


(责任编辑: 关婧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机构抬轿 明家科技股价8天翻番      2014年09月18日
  • · 机构抱团“抬轿” 创业板火了      2013年07月25日
  • · 揭秘五种老鼠仓运作模式      2014年07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