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破除“双轨制”的改革终于有了确切消息。12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代表国务院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报告时称,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务员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缴费。
“双轨制”的前世今生无需赘言,此番破除“双轨制”的消息无疑是一大利好,意味着这项布局已久的改革终于拉开了序幕。
早在2009年1月,人社部就公布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然而,由于遭遇重重阻力,配套政策始终未出台,并轨也未付诸实际启动。自此以降,破除养老金“双轨制”成了社保话题的“保留节目”,诸多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改革动向,甫一面世就会面临相关质疑。
其中,颇具典型性的是延迟退休的话题。随着社会发展及人均寿命提高,增加社保缴费年限乃至延迟退休原本应在情理之中,但这一制度构想却遭遇大面积抵触。究其原因,在破除“双轨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普通工薪阶层近乎本能地担心,自己增加缴费年限所增加的养老金,是否会通过“双轨制”为别人“输血”?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75.4%的职工养老金不高于2000元,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高于4000元;这组数据的另一面是,公职人员并不缴纳养老保险金,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则占工资收入的28%。显而易见,无论延迟退休年龄如何理论正确,如果不能破除“双轨制”,都难逃“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公平质疑。
近年来,社保资金亏空之类话题时有耳闻,由此,无论是“延迟退休年龄”、“延长缴费年限”还是“延迟领取养老金”,诸多与养老金改革相关的话题,都不免给人一种感觉:减少养老保险支付,可以节约社保资金。但令不少人感到不公的是,自己省下来的蛋糕,为何有人就能平白分走一块。更为关键的是,在社保资金压力看涨的同时,公职退休人员“旱涝保收”,其他人却不是这样,基于此,“离保出走”也就不难理解——去年12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披露,累计有3800万人中断缴纳社保。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破除养老金“双轨制”无疑将此付诸了行动。任何改革只有首先确保“公平”,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可持续”。从维护公平的角度出发,包括社保在内的各项民生改革更能给人以持久的信心和力量,以此而论,破除“双轨制”不失为化解一系列社保改革难题的切入点。赵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