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下跌,俄罗斯卢布汇率一路走软,造成俄罗斯国内严重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担忧。这种宛若1991年前苏联解体再现的场景,引来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讨论。而对于中国投资者和消费者而言,恐怕更关心的是,卢布的崩溃是否会波及中国?人民币汇率会严重下跌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人民币虽然近期也随着国际大宗商品波动而波幅变大,但是人民币汇率的基础稳定,短期内不存在大幅下跌的基本面支持。特别是作为过去十几年边际增量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中国显然受益于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在外贸汇率价格机制上,人民币跟卢布是相反的。
从更深层次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决定理论,即从经济体系市场化改革上,中国的步伐显然是远远快于俄罗斯的。中国日用消费品工业化程度和私有部门参与机制,铸就了“Made in China”的国际口碑,也给了人民币汇率最强的支持。说白了,中国是世界工厂,货币有工业产能和进出口贸易作为基础,跟俄罗斯结构失衡的宏观经济有着本质区别。
但是,这次原油价格下跌和卢布崩溃,又让人再次领略了全球化经济和金融杠杆的巨大威力。人民币正处于国际化的关键关口,如何吸取俄罗斯的教训,未雨绸缪地设置金融防火墙,是我们真正应该认真思考的。在我看来,当前以国家信用体系支撑的人民币汇率基础,至少有三点是未来系统性的潜在风险点。
首先,是广义的刚性兑付,依然在不断侵蚀中国的政府信用。刚刚颁布的商业银行储蓄保险机制,可以说打开了银行倒闭的“潘多拉魔盒”。但是,从以往的经验看,在债券市场存在已久的国家兜底“潜规则”,又必然让这种银行倒闭的冲击波一次次推迟。
不难理解,管理层对于那些不顾风险、盲目扩张的金融机构,如果仅仅为了短期稳定而予以救助,其实是牺牲了长期的信用和稳定,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亏本买卖,会从金融体系的根本上动摇人民币的信用。而A股市场上商业银行的市盈率一直是个位数,就是最好的反例。本来已经是国有股东为主的商业银行体系,如果没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又怎会催生竞争力强大的上市公司呢?
其次,是对“国进民退”的担忧,依然在不断削弱着私有部门的投资欲望。以发改委 、国资委为代表的各级宏观调控部门,计划经济色彩在过去几年越发严重,在管理方式上也越发“政府衙门化”,压抑了私营企业的扩张,造成了广义上的国进民退,不利于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对于汇率水平而言,归根到底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拉动投资和消费,没有效率更高的私有部门参与显然是不行的。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模式的现代化,就是要把政府对国有企业“管人、管钱、管资产”,进化为“管资本”,通过混合所有制让资本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未来几年A股市场能否真正成为牛市的关键因素。
第三,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潜在风险,是短期资本跨境流动的监管机制,这也是俄罗斯往往在国际金融市场吃哑巴亏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认为,无论是当年索罗斯狙击英镑 ,还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都证明了单纯依靠一国的中央银行的“资本流动管制”来对抗全球化的金融市场,显然是不靠谱的选择。
人民币伴随着“Made in China”贸易一步步地走向世界,中国应该积极培育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竞争的国际化投资银行——依托人民币跨境结算交易,把涉及人民币的外汇交易主体多元化,进而让更多的中国机构进入市场化的全球长期资本定价和流动。这种多元化的汇率机制参与,虽然降低了中央银行对外汇牌价进行指导的权威性,但是反过来也降低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
总之,人民币汇率稳定虽无“近虑”,但有“远忧”。我们要想避免重蹈俄罗斯卢布的覆辙,除了从根本上对实体经济进行转型,还需要继续推进人民币汇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之路。这不仅要求管理层进一步放松管制,培育更多市场化的外汇经营机构,更要从思想上摆脱对闭关锁国、汇率管制的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