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沪港通还有哪些未通

2014年12月08日 07:20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付碧莲

柏可林 摄

  约老周的采访,总被他临时改期,一直到12月3日,他说只有中午吃饭时间可以谈一会。

  中午11点50分,老周气喘吁吁地走进与《国际金融报》记者相约的餐厅,坐下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几天行情太好,一直盯着股市根本没时间出来。”

  老周是一名近60岁有着十几年炒股经验的资深老股民。他说的“行情太好”,是指当日的沪深两市被称为“宇宙第一”的成交量,达9149亿元。

  当记者问起他对沪港通的看法时,老周顿了顿,“我对市场的这种新鲜事物一直比较有兴趣,一开始我就开了个沪港通的账户。不过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通过这个账户买过任何一只港股。”

  A股如此“疯狂”,为何沪港通却不温不火?曾经投资者对沪港通是“翘首企盼”,如今却是“冷淡以对”,究竟沪港通为何遭遇如此不叫座的局面?而在A股重现由熊转牛迹象的行情下,沪港通又能否“火”得起来?

  用不完的额度

  市场此前担心每日交易额度过低而不够,但现在是情况刚好相反,每日40亿元左右的交易量只占了总额度的17%多一点

  在经受了多年的熊市煎熬后,近几日A股的走势似乎让投资者看到了牛市回归的希望。“再过一段时间,沪指上升至2800点或者3000点,那都不是事儿。”这是当前不少投资者的心声,甚至已有人豪言,“到明年第一季度,沪指将升至3400点。”

  这股信心自然也影响了老周。整个用餐过程,老周一直兴奋地跟记者分享着他对当前A股市场的各个板块以及个股的看法与分析。

  即便如此好的行情,老周也不敢轻易投资沪港通。据老周了解,和他一样做法与心态的股民,还有很多。

  沪港通设定的每日交易额的上限为:沪股通130亿元,港股通105亿元。然而,与当初市场担心每日交易额度过低而不够用的情况相反,自沪港通开通以来每日交易额基本保持在40亿元左右,只占了总限额的17%。

  就在A股暴涨超3%的12月2日,沪股通每日130亿元限额共使用33.11亿元,港股通每日105亿元限额共使用2.99亿元。而在12月1日,沪港通北上南下交易额更是双双出现大跌,沪股通全日仅使用13.98亿元人民币额度,使用率为10.8%,创沪港通开通以来全日最低纪录。港股通也继续冷清局面,全日仅使用2.81亿元人民币额度,使用率低至2.7%。

  日前,渣打银行认股证销售董事温世权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沪港通额度没有出现暴涨的情况,这表明目前的投资人都是趋于理性的,大多数人在投资而非投机。他认为沪港通还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够活跃起来。

  “A股市场的绝大部分投资者都是散户,而散户投资者普遍有一种跟风的心态和做法,沪港通越是出现这种交投清淡甚至可以说是低迷的情况,投资者就越不会出手。”

  老周说,“现在都说沪港通‘南冷北热’,那是因为北上的投资者多为机构投资者,而南下的机构投资者很少,散户更不敢贸然行事。目前大家都在观望,沪港通就像一簇小火苗,这中间需要一股点火的力量,这样资金才会大量涌入。”

  “老周们”的顾虑

  没有涨跌停板,能否及时止损?国际市场不了解,是否风险太大?港股流通性没有A股高,能不能及时抛出去?沪港并非一“通”解万忧

  清淡如此,连机构也没有想到。

  瑞银证券中国证券研究副主管、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沪港通开通以来的市场表现基本符合我们此前的预测,沪港通概念的利好在沪港通正式开通之前的一段时间已经被市场基本消化。而到了实质可操作时,很多细节问题以及技术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投资者投入沪港通。”

  但陈李也坦言,“沪港通南下的交易会如此清淡,也确实比我们原先想象的要来得糟糕。”

  原先以为一直以来被禁锢于境内市场的中国股民们会在沪港通开放之后纷纷涌入港股,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港股通几乎一直处于“冬眠”状态。“有太多细节问题需要去搞清楚,因此目前仍旧有太多的顾忌。”老周说道,“就连两边市场如何征税的问题,监管层也是在沪港通开通前几天才有所定论,显然包括监管层在内,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一名散户投资者,老周坦言,自己最担心的自然是资金出海所面临的风险。“港股的机制和A股有很大差别”。

  老周担心,A股市设有涨停板和跌停板,大多数时候可以及时止损。但是,港股没有涨跌停板,一个交易日内可以上涨50%,也可以下跌80%,内地散户很少能有这样的心理承受力。

  老周还说,“A股市场基本不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但是港股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市场的左右,而我们对国际市场并不熟悉,更难靠自己去进行分析。”

  此外,老周还发现,港股的股票流通性并没有A股来得高。他说,“在A股市场,你要抛掉手头的某只股票基本不存在抛不掉的情况,因为绝大部分散户是在超短线,不停地进行买进卖出。但是,港股不然,因为大部分是机构投资者,他们配置完股票后基本会做一段较长期的持续,因此很多股票的流通性其实并不高。也就是说,等你想抛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卖得出去。”

  汇丰中国首席策略师孙瑜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A股和H股两个市场的投资者有着截然相反的投资风格,“香港市场明显偏爱价值股而非成长股;同时偏爱大盘股而非小盘股;还偏爱高股息收益率股票。而A股市场则刚好相反。”

  孙瑜解释了这其中的区别。从境内投资者的情况来看,有一部分投资者很早就已经投资于国际市场,他们直接在香港开设股票账户进行投资。而对这部分投资者而言,他们会觉得港股通的限制比较多,反而不如直接用港元炒港股来得方便。“首先,不存在50万的投资门槛;其次,投资标的范围更大;另外,不需要考虑当日汇率差的问题;而且,在香港直接开设的账户除了炒港股,还可以投资其他市场的股票。”孙瑜说。

  陈李表示,沪港通南下投资港股遇冷由很多因素造成,“50万投资门槛阻挡了一部分投资者参与沪港通;沪港通投资标的只有268只,偏内地股票,可能内地投资者喜欢小股票;当日汇率差可能导致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另外,技术上准备的问题,大多数投资者是以中国银行作为托管行,其他银行港股托管清算并不熟悉,这也阻碍了一部分比如私募基金投资港股的意愿”。

  这些具体的细节问题都是老周顾虑的。

  陈李的建议是,首先是从政策层面,面对个人投资者还是有很多政策可以做的,比如把50万的门槛降低,比如268只港股通的标的进一步扩大,扩大到一些小盘股有效提高散户投资者的参与度。

  另外,陈李也认为,对于机构投资者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券商,需要监管层还要不断地做一些宣传,让机构了解港股,还有在技术上让更多的银行熟悉香港的股票的清算和托管,不仅仅只有中国银行,其他所有银行都应该熟悉清算和托管,有助于很多私募基金去通过托管方式来买卖港股,包括甚至比如说都知道目前保监会还没有放行保险公司可以买卖香港的股票,未来保监会是不是可以批准和同意境内的保险公司通过沪港通来购买香港的股票,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很多政策方法可以做的,港股通南向的资金也许能慢慢地配套起来。”

  香港客也在观望

  在其他相对成熟的市场,很少有这种所谓的“概念股”,这说明香港投资人也需要1-2年来理解A股市场买卖

  虽然说,目前沪港通呈现“南冷北热”的格局,但这也只是相对来讲,其实境外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投资A股市场的热情同样不高,这从每日的交易额数据就可见一斑。那么,为何以更具经验以及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境外投资者对A股市缺乏兴趣呢?

  对于这个问题,老周觉得最大的问题应该是,A股市场长期以来是一个相对独立并与其他市场隔绝的市场,“无论是境内的投资者还是境外的投资者,大家的心态都是差不多的,那就是不了解就不要盲目投资”。

  老周转述了他的新加坡儿媳妇的一番话,“中国A股市场的投资者似乎很喜欢炒‘概念股’,但是在其他相对成熟的市场,很少有这种所谓的‘概念股’。”温世权就表示,香港投资人也需要1-2年来理解A股市场买卖。

  “监管层在例如资本利得税等方面的问题在沪港通正式开闸之前几天才下通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机构投资者在技术上的准备工作,很多机构客户根本来不及做充分的准备。”陈李表示。在沪港通宣布开通日期之前,亚洲证券与金融市场协会(ASIFMA)曾是少数要求推迟开通时间的机构,其曾向监管机构上书,要求给业界更多准备时间。“6个月可能看起来很长,但实际上很短,尤其是当你需要把差异巨大的机制放在一起时”。 ASIFMA行政总裁马克·奥斯汀(Mark Austen)认为,而从宣布开通时间到实际运行,也只有一周时间,机构投资者还需要更多时间做好准备。

  “纽约、欧洲的投资者对沪港通有极高的兴趣,但还需要一些时间去深入了解整套机制,毕竟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市场。”马克·奥斯汀坦言,现在还存在一些未决问题,影响长线基金参与沪港通交易。

  “目前,预先交付证券的交易程序对一些机构投资者而言还是一个障碍。预先交付证券并非大部分投资组合经理习惯的交易模式,他们的交易程序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对于海外机构投资者而言,预先交付的一个问题是,可能带来额外的交易对手风险,即投资者在将持股从自己账户中转出两天后才能收到付款。这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券款对付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长线基金,尤其是有多个托管行的基金而言并不方便。”奥斯汀进而表示,“实益所有权问题也成为不少机构投资者无法参与的障碍,那些在卢森堡或爱尔兰注册的基金,监管上不允许持有无实益所有权的股票。”

  沪港两市之间一个T+1、一个T+0的交易制度差异,的确也是一大障碍。对此问题,上交所的回答是,A股已具备恢复T+0的条件,港交所估计这个问题最快2015年中可以解决。

  而除了技术上和制度上的差异之外,如同中国境内投资者可以选择直接在香港开户进行投资一样,境外投资者同样可以选择沪港通以外的投资渠道来投资A股市场。孙瑜指出:“此前,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都是通过申请QFII或者RQFII额度来进行投资的。机构申请QFII或RQFII额度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机构投资者往往会优先考虑通过QFII来投资A股。而且,相较于沪港通,QFII在中国境内资本市场的投资范围更广。”

  沪港通每日额度用尽后无法再买入为机构投资者带来潜在的执行风险,而QFII和RQFII不存在这一风险,因此长线基金暂时可能更偏好已经熟悉的QFII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的限制,也带来执行风险,只有在当日交易结束后,投资者才能得知是否已经超过10%的限制,若超出该限制,超出部分将被强制卖出。而且,一些券商则认为,通过沪港通购买的股票需要与通过QFII买入的股票分开持有,增加了其行政管理和报告的负担。

  与此同时,境外投资者目前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来投资中国市场。金融数据提供商Markit的数据显示,11月投资者向美国上市的追踪中国市场交易所买卖基金(ETF)投入2.59亿美元,但期内香港上市的追踪中国市场ETF却共有16亿美元流出。海外投资者通过投资富时A50 ETF等可以更为简单地配置中国资产,对沪港通形成替代作用。

  不过,陈李也指出,近期国际资本纷纷焦头烂额地在关注美元强势、日元活跃这样一些情况,所以还没有顾及到A股的表现。

  最大利好待审查

  一旦A股被纳入MSCI指数,对沪港通是绝对的利好,这意味着国际的大型公募基金将必须配置A股

  “沪港通的开通意味着海外资金进入A股市场的门已经打开,市场行情究竟会如何关键要看未来的发展态势。”陈李指出,“首先,就是要看2015年MSCI会不会把A股纳入指数。在2015年的5月和6月,MSCI会两次提议把A股纳入国际指数,如果纳入的话,很多国际的大型公募基金将必须配置A股,因为A股将进入他们的基准。”

  孙瑜同样表示,A股市场的潜力在2015年达到MSCI的新兴市场状况审查标准,而一旦A股被纳入MSCI指数,对沪港通是绝对的利好。

  “在沪港通初期,个人投资者会积极参与,但随着汇率波动的加大以及汇率风险的逐步暴露,个人投资者所占的市场份额会趋于萎缩,并最终让位于更加专业、能够有效运用多种避险工具的机构投资者。实际上,在成熟市场的跨境投资中,主角早已被机构投资者所占据,个人投资者更倾向委托机构投资者来进行跨境投资。”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

  “对沪港通而言,几乎全球所有的股票交易员都是潜在客户,大量参与者需要时间进行教育。”ASIFMA董事总经理Nick Ronalds坦言,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一旦解决,资金就会一下子涌入,“每一个基金都有不同的规则和投资规定,一些基金现在就能参与,一些基金可能需要花几个月时间熟悉机制后再考虑参与,养老基金之类更保守的投资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这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

  近日,卢森堡监管机构为资产管理机构投资沪港通进行了“松绑”。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近日表示,9只在卢森堡注册的零售基金已获当地监管机构批准参与沪港通。卢森堡基金行业联合会(ALFI)称,卢森堡证券金融监督委员会将简化面向散户投资者发售的共同基金申请程序,即欧盟可转让证券集合投资计划(UCITS)。该计划的投资政策已经允许投资中国股市,仅需调整现有的文书工作。

  “目前还有95%的大型基金没有做好搭乘沪港通的准备,主要出于操作和合规的考虑。”中信里昂证券环球交易及执行主管Andy Maynard预计,基金经理大致需要2个月的时间来解决上述问题。

  孙瑜认为,沪港通将令港股交易额大幅增长以及机构投资者更积极参与A股市场。他预计机构投资者将在中国股市变得更加活跃。QFII、RQFII、以及港股通等渠道,将在未来3-5年内将A股的机构持股比例推高至少5-8个百分点。

  而对于像老周这样的境内个人投资者来说,随着A股市场的升温,觉得自己出手“激活”沪港通账户的时机也可能到了。“对我们散户来说,投资沪港通主要看的还是A股与H股之间存在的价差。之前,A+H股的那些股票多数都是H股股价高于A股,因此导致投资者纷纷追捧A股市场上的那些蓝筹股,带来一波市场行情。”老周说,“现在大部分的A+H股股票反而是A股价格高于H股价格,而随着A股近期行情走牛,带动H股上涨,那么应该是投资港股通的一个时机。”

  随着近日A股市场急速升温,港股也水涨船高。花旗集团发布报告指出,预计明年上半年内地会进一步降息,有望减少投资者对宏观经济过度调整和出现通缩风险的担忧。明年恒生指数有望突破27500点,即涨幅超过16%。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