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盘活存量优化结构 金融租赁业期待“破茧成蝶”

2014年12月05日 07:40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孟 飞

  “买不起设备,但租得起”,“借不来钱,但租得来”。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近年来我国金融租赁行业蓬勃发展。

  12月4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金融租赁年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末,我国共有26家金融租赁公司,行业总资产达1.22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0.58%;净利润为120.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不良资产率0.77%,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

  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金融租赁行业优势何在?未来的方向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阻碍?

  盘活存量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租赁一般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需求,将租赁物出租给承租人,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租赁期满时,承租人可以续租、留购或返还租赁物。

  “金融租赁在支持产业创新升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说。

  与传统信贷相比,金融租赁的融资方式更加灵活,能够根据企业需求,通过租赁与信贷的组合设计,最大限度方便小微企业融资融物,减少企业资金的占用,降低融资成本。

  “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在部分行业和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金融租赁作为盘活存量的金融工具,在化解过剩产能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工银租赁有限公司总裁丛林认为,由于金融租赁偏好逆经济周期运行,在价格低谷时买入资产,高点时转出,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实体经济的“蓄水池”,有效熨平经济周期对产业的影响。

  在优化产业结构、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方面,金融租赁的作用更是当仁不让。丛林认为,高端装备涵盖航空器、卫星及应用等,这些装备投入大、研发周期较长,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金融租赁既可以为这些高端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又能发挥促进销售的作用,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此外,有关专家表示,租赁行业在地铁轻轨、绿色公交、污水处理、节能发电、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有效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完善城市设施。

  行业转型迫在眉睫

  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金融租赁行业资产规模增速已明显放缓,与前几年50%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相比,增速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当前金融租赁公司既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银监会非银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李伏安认为,金融租赁行业资产增速放缓是整个经济环境波动下的必然结果,行业转型和差异化竞争已是大势所趋。

  据了解,我国金融租赁公司的利润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利差收益,即通过资金成本与租息收益的差额获取收益;二是余值收益,即通过对到期租赁物处置后获得的价差收入;三是服务收益,即通过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获取服务性收入。

  “在当前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化、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金融租赁公司的利差收入空间必将受到挤压,后两类盈利模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李伏安说。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张旭光也认为,金融租赁的优势在于更接近客户,专业化程度更高,因此要想提升盈利空间,拓宽服务领域,还要加强产品差异化和专业化定位,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此外,目前国内金融租赁业务主要的融资方式仍是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发债、信托等融资渠道虽然有所尝试,但未成为市场主流,而资金来源正是金融租赁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对此,李伏安表示,下一步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允许条件成熟的金融租赁公司以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从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各种市场筹措资金,并适度放开外债额度管理要求,为跨境业务的开展提供外汇资金支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配套环境有待完善

  我国金融租赁行业资产规模发展虽然迅速,但渗透率还较低。所谓金融租赁渗透率,是指在设备投资中,通过租赁方式投入设备的投资占整个设备投资总额的比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涉及金融租赁的财税政策、司法解释、增值税改革还有待完善;全国统一的租赁登记交易体系还未建立;行业自律有待加强、社会认知度还需提升等。

  “目前,我国现有法律体系尚缺乏租赁物的登记和取回制度,司法环境也不利于保护金融租赁公司的权益。明确租赁物所有权登记部门及其登记效力,明确租赁物取回权的冲突解决机制,将是促进金融租赁行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刘竹梅表示,融资租赁行业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会计、税收、法律和监管四大支柱的支持,融资租赁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此,李伏安表示,目前中国银监会已经建立起了以资本监管为核心、适应金融租赁行业特点的监管体系,下一步银监会将以《金融租赁公司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制定为契机,探索金融租赁公司分类经营和分类监管制度,在业务范围、现场检查频度和监管容忍度等方面对金融租赁公司予以差别化待遇,建立行业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经济日报 记者孟飞)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