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梁海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心思你不懂

2014年12月02日 07:31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尽管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已经下跌30%左右,但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放弃“产量调节者”的角色,日前仍决定不减产,引发原油价格继续下跌。

  虽然OPEC强调维持产量不变的决定并非针对任何人,但是,历史经验表明,OPEC每次发起价格战,都有其特定目的。

  那么,OPEC这次再次操弄原油价格战,究竟是为什么呢?对此,我认为过往依靠石油累积了数千至上万亿美元储备资金,足以支撑短期阵痛的不少OPEC成员国,此次以本伤人,一是要让俄罗斯、伊朗等国吃明亏,二是让美国吃暗亏,三是让OPEC成员国中的沙特、科威特长受益。

  之所以说OPEC这次以本伤人的举措是要让俄罗斯和伊朗受损,是由于OPEC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一向不满俄罗斯支持叙利亚政权,沙特更视伊朗为头号地缘政治对手,低油价可进一步打击外汇收入和财政支出主要通过能源出口的俄罗斯和伊朗。只有令两国经济结构失衡,自顾不暇,才能削弱俄罗斯、伊朗在叙利亚和中东地区 “搅局”的能力。

  之所以说油价下跌是让美国吃暗亏,是由于表面上看美国在原油价格战中得益,美国不但乐见俄罗斯、伊朗因油价重挫而伤筋动骨,而且油价下跌,也能让美国的消费者和企业的现金更加充裕,从而推动消费开支增长,对美国的经济增长与股市均有激励效用。

  但如果仔细推敲,美国实际上是吃了暗亏。一方面由于美国页岩气和页岩油开发崛起,令美国逐步走向能源独立,并开始成为石油出口大国,已威胁到了全球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乃至OPEC的地位。眼见美国来势汹汹,加上各国环保意识日益加强,对OPEC来说,只有推动油价持续下滑,迫使开采成本较高的美国页岩油商无利可图而退出市场,以断绝美国挑战OPEC的产油地位,长期保持传统石油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则将令“石油美元”慢慢走向颓势。在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大印美钞以邻为壑,导致包括OPEC成员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手中所持的美元和美元资产受损。从那时开始,不少国家已经开始部署“摆脱美元”,设法脱离以美元主导的资产。

  由于国际原油是通过美元来定价和结算的,此次油价暴跌,不但令石油出口国交易美元的规模明显收窄,也减少了石油进口国对美元的需要。这种情况持续的话,将会导致美元的地位在很多国家和大宗商品领域开始下降。这无疑将重挫美元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美国推行的美元霸权。

  在这场原油价格战中,虽然有不少国家受到冲击,但当然也有受益者,例如OPEC成员国中的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这是因为除了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外汇储备庞大、底子厚,能够撑住低油价造成的短期损失之外,两国的石油生产成本每桶仅在30美元左右,完全打得起一场消耗战。将一些高成本的边际生产者挤出市场之后,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便能重夺以及增加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届时再将油价提升,沙、科两国就能长期受益。

  在上述各种因素下,笔者相信国际原油价格很可能会持续下跌,在明年更有可能跌到60美元左右,随后有可能出现反弹。

  油价大跌对中国是有利有弊。其弊在于,油价持续向下会令通缩风险提高,因此中央政府日前已通过调高成品油消费税的措施,来舒缓通缩压力。其利在于,国际油价下跌,中国运输业可以节省成本。国际油价下跌,也让中央政府有更多空间放松货币政策,为接下来的调结构和经济转型奠定基础。油价持续下调,也将使俄罗斯、伊朗等国对中国的需求和依赖加大,有助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对于投资者而言,国际油价下跌有利航空、航运及消费类等股份上扬,也会让石油、化工类等股份下挫,投资相关股份时须留意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避免招致损失。(作者为香港经济学者、盘古智库研究员)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欧佩克油价创17周新低      2013年04月15日
  • · 欧佩克油价 近5周以来首次下跌      2013年02月27日
  • · 吴青:油价下跌趋势短期难以逆转      2014年11月25日
  • · 欧佩克调高今年全球原油需求预期      2014年02月13日
  • · 中国经济反弹带动全球石油需求增加      2013年01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