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基金:增量资金将成为2015年市场行情的一大影响因素

2014年11月26日 08:35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尽管认为2015年价值股和成长股都有表现机会,但在沪港通、降息等多重利好刺激下,基金还是更倾向于加大价值型蓝筹股的配置。多位基金经理认为,预计从年底到明年上半年,大盘蓝筹股的表现会优于小盘成长股,近期配置也逐步向金融、地产产业链等转移。

  加码蓝筹股配置

  在多重利好推动下,基金公司投研部门纷纷表达了对于券商、地产、基建等蓝筹板块的看好。诸多基金经理也透露,下一阶段大盘蓝筹股的表现会比小市值成长股更具看点,因此近期逐步腾挪仓位,加大了对蓝筹的配置力度。

  汇丰晋信大盘基金经理丘栋荣表示,重点关注蓝筹板块中的券商、保险、地产产业链、汽车产业链、大众消费升级和制造业产业升级带来的传统产业新成长机会,以及国企改革、高分红蓝筹以及产业资本的价值发现机会。对比当前面临估值风险的成长股,这些板块具有估值低、下行空间小、政策敏感性高、业绩超预期概率大的特点,这种向下安全、向上爆发的“风险-收益”不对称性值得投资者关注。以券商为例,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直接融资占我国社会融资总额的比例将会有巨大提升,加上以沪港通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未来券商将在我国的社会金融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由此赋予了券商全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传统券商股的成长性将得到重估。

  此次降息之后,基金进一步明确了对于蓝筹股后市走势的认可。申万菱信基金表示,此次降息对券商股产生直接利好,且弹性将比以往各轮降息周期均要大。对于银行股,降息之前银行股不具备投资机会,但降息之后出现质变,目前可密切关注。考虑到后期可能还有不对称降息和货币增速趋缓等利空因素,待利空出尽,以及货币增速拐头、持续的政策保护、券商板块的相对吸引力降低等因素出现,或将是投资银行股的较好时点。

  小股票分化加速

  近3个月以来,蓝筹股接替成长股,成为市场上涨的新动力。对此,丘栋荣认为,代表“新经济”的创业板指和中小盘指在过去两年涨幅巨大,估值已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时许多高成长行业在基本面上存在景气下滑的风险,股价的确存在调整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转型已经从增量改革过渡到了存量改革,以大盘蓝筹为代表的广大老国企、老央企将成为下一个改革的重点。

  尽管在大盘蓝筹股逆袭的这段时间,成长类股票也依旧保持了一定的热度,但是不少基金经理开始担忧小市值股票潜藏的一些风险因素。上海一位股票型基金经理表示,目前是基金业绩排名战的敏感时期,因此小市值类股票价格仍保持平稳向上势头。但这类股票欠缺流动性,要警惕岁末年初基金调仓带来的冲击。并且,在经历了此前的大幅上涨之后,自下而上选股的难度越来越大,未来小股票之间的分化可能会加速。

  农银行业轮动股票基金经理郭世凯则表示,与前三季度市场追逐成长的风格不同,四季度资金博弈的色彩逐渐加重,对政策的敏感度也在加强和短视化。站在现在的位置,应该看长做短,逐渐考虑对明年可投资方向的布局问题。在传统行业中,国企改革依旧会是贯穿明年的主线机会;新兴行业方面,热点在不断轮换,应当紧随一级市场产业资本的脚步,明年相对看好体育产业的加速发展和新能源行业的持续向好。

  国泰基金也认为,当前市场运行的核心是流动性宽松下的风险偏好提升所推动。此时降息可以说是对于之前逻辑的确认,同时也并不是宽松的终结,后续还存在进一步宽松的需求和可能。因此,对于大盘股态度比较积极,而对于小股票仍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此外,也有基金经理表示,增量资金将成为2015年市场行情的一大影响因素。增量资金既包括国内也包括海外资金。与国内机构投资者相比,海外投资者对于估值较低、有较好股息收益率的股票更感兴趣。随着沪港通试点的延续和规模、品种的扩大,中国市场将逐步从新兴市场向成熟市场过渡,并将逐步凸显这种演变引致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