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11月22日起降息。各大机构对此有多角度解读,各具立场皆有道理,但本次降息并非毫无预兆。年内央行采取了谨慎但并不保守的政策组合。从两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定向信贷资源配置,到SLF试点,再到SLO,央行货币放水有序而不急切。第三季度,央行则通过对大型商业银行开展定向SLF和正回购利率下调组合,让利率下调水到渠成并不突兀。但中国货币政策的阀门是有节制的,即使未来央行可能还会降准甚至再次降息,也不能简单称为量化宽松。
考量中国货币政策,离不开新常态定位。7.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个动态区间,只要处于7%~7.5%,甚至更低皆属正常。2014年中国经济的最大使命是调结构和强改革前提下的促增长。
2014年行将过去,从改革调整的成效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面看,中央抵住了来自内外两个市场的压力,也彰显出足够的耐心与信心。体现在货币政策上,维持了谨慎、开放和有条不紊的理性之道。此次降息,当然有刺激经济的效应,但更是货币政策因时因势的常态调整。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宏观经济的些微变化,都将深度影响全球市场。中国降息,即引发全球股市的提振效应。
在欧洲,斯托克斯欧洲600指数11月21日大幅上涨2.1%。美国股市标普指数也上涨0.52%再创历史新高。黄金、白银和原油价格亦呈现不同幅度的上涨。
世界经济依然不明朗,各经济体救经济办法不多。美国提供了次优的量化宽松药方,似乎效果不错。日本效仿,“安倍经济学”射出 “三箭”,但日本经济在二、三季度表现并不见好,日版量化宽松已成强弩之末。欧元区在降息刺激经济,但对于是否全面量宽尚未拿定主意。在刚刚结束的布里斯班G20峰会上,美国批评欧元区“保持现状”,警告全球经济无法再承受一个“欧洲流失的十年”。
由于欧日经济体处于通缩困境,美国式量化宽松猛药似已成为灵丹妙药。从现实观之,欧元区也可能全部量化宽松。中国此时意外降息,则让敏感的市场感到中国亦加入到量化宽松的大合唱中。欧洲股市的突然提振,有分析认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刺激增长这一问题上已逐渐趋向达成共识。
笔者不以为然。中国和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不同,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是强改革而非强刺激,中国货币政策会适度放水,但不会大开阀门变成量化宽松。
审视中国经济,不可紧盯货币政策微调和小数据,而应关注改革大方向和大数据。(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