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陆正耀这7年 神州租车领跑租车业

2014年11月19日 14:1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陆正耀用了不到7年的时间投入到一个全新的行业,并将企业做成这个行业里遥遥领先的老大,于2014年9月19日成功登陆港交所,截止今日市值近300亿港元,成为全球租车业第三大上市公司。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9日讯(记者 耿直) 上市之后的50天里,接连不断的利好消息不仅让神州租车股价稳步上涨,也让掌门人陆正耀心情大好。

  11月7日,恒生指数有限公司宣布神州租车(00699.HK)、万州国际等5家公司入选“恒生综合指数”成份股。恒生指数系列自1969年推出以来,被视为香港股市风向标,是投资者的重要决策工具。上市仅仅两个月的神州租车,已成为港股的一家重要上市公司。

  3天后,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宣布启动沪港通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将于11月17日开始交易。恒生综合大/中型股指成分股被纳入试点,内地机构投资者和帐户余额达人民币50万元以上的个人均可购买。这意味着神州租车自动成为港股通可买卖标的,能够更加方便地吸纳内地资金。

  此前,9月19日,神州租车以每股8.5港元的发行价登陆港交所,募集资金34.49亿港元,当天报收10.96港元,市值约250亿港元。加上超额配售权,神州租车共融资超过40亿港元。如今,神州租车股价已经攀升至12港元上下波动,市值接近270亿港元。

  上市之后,神州租车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陆正耀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嗓子沙哑。一个原因是上市的几天说了太多的话;另一个原因,就在于专访的前一个晚上,陆正耀与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朱立南,以及联想控股旗下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刘二海等人“喝了一场大酒”。

  这是一个相互成就的故事:先是联想控股“股权+债权”40亿融资帮助神州租车甩开竞争对手,再是神州租车上市帮助联想控股讲述“制造卓越企业”的故事,反过来助力后者的整体上市。

  神州租车是联想控股旗下五大核心资产业务中,继早就上市的联想集团之后,第一个上市的核心资产。对于联想控股来说,神州租车的成功上市,为接下来的融科智地、丰联集团、佳沃农业,乃至联想控股很可能明年实施的整体上市,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而对于创始人陆正耀来说,上市是一个新的起点,有了更大的平台,融资所得的超40亿港元的资金,可以帮助自己进一步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打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后,神州租车等于打开了租车这个重资本行业的资金通道。

  “股权+债权”的成功

  回望神州租车的发展历史,外界往往认为其“最艰难的日子”,是在2012年初的美股上市失败时期。当时,众多媒体报道称,上市暂停的神州租车面临着资金链绷紧的危险。

  但在陆正耀看来,当时放弃上市是主动为之,原因就在于“不愿贱卖”。当年7月,神州租车以引入美国华平投资集团的2亿美元投资,高于原定的1.58亿美元的IPO融资额“回击”了市场上的“崩溃论”。

  对于陆正耀而言,其实“最艰难的日子”,是在金融危机期间的2008与2009年。陆回顾说,正是在那段日子里,自己与投资人发生了创业以来最激烈的一次冲突。当时,在裁员的问题上,陆正耀与刘二海产生不同意见,“二海跟我拍了桌子,我就把桌子掀翻了。”

  金融危机爆发时,陆正耀已经靠着自掏腰包的5000万元启动资金转型租车,重资产的模式使得资金很快在一轮购车之后消耗殆尽。陆正耀为了融资,见了过百家投资机构,但金融危机时期,没有人愿意轻易投资。最终,凭借刘二海的1000万美元过桥贷款才挺过难关,而陆正耀也不得不承受将900人的公司裁员至400人的代价。

  2010年6月,苦尽甘来,陆正耀等来了一家全球知名的PE的3000万美元投资方案。与此同时,联想控股向陆正耀投去了12亿元人民币“股权+债权”融资方案的橄榄枝,但条件是要让出大股东地位。

  “很多媒体说我花了几天时间考虑,我说几秒钟都没有,很快就决定了。”陆正耀对记者回忆说。他深知,单纯的股权融资并不能完全解决租车企业对资金的渴求,而身在租车这样的重资本行业,必须在企业的继续发展与自己的控股权中做出取舍。

  凭借联想的这笔“股权+债权”投资,神州租车挺过了难关,并开始扩张。在2010年北京实施限牌政策之前,一口气买了1万多辆新车,开始在规模上甩开对手。

  正是在这样清醒的认识和战略布局下,陆正耀后来居上,直到今天,公司成立不到七年,超过早于自己成立的一嗨租车,将车队做到其约4倍的规模。这也再次证明了一个企业家的格局和战略眼光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2012年,尽管面临着中概股的低潮,陆正耀和朱立南还是决定冲击美股IPO。

  然而,资本市场环境(主要是中概股的诚信危机)以及自身在二手车的销售循环体系上的不足,神州租车最终放弃了“流血上市”。随后两年,引入PE华平以及租车巨头赫兹,开启加盟模式,完善二手车业务,最终在2014年实现港股上市,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上中国租车第一股。

  此时的神州租车,已经在车队规模与市场份额上甩开对手。其发布的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神州租车总车队规模达到52498辆,车队规模超过行业第二至第十大租车公司的总和,是行业第二名的4倍以上。其在短租自驾市场的份额为31.2%,同样接近第二名的四倍。

  回顾从金融危机到如今上市的这些年,陆正耀认为,能够甩开竞争对手,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联想控股带来的“股+债”模式。“有些竞争对股权融资的钱不比我们少,但是规模比我们小得多得多。这个业务单纯地靠股权融资是做不起来的,肯定做不起来。”

  与此同时,因为有了债权融资,陆正耀在上市之后的神州租车持有近20%的股权,比很多竞争对手的创始人都高。

  瞄准汽车后市场大机会

  对于上市,陆正耀认为,这是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但发展战略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他称,一方面,公司会进一步地巩固市场领导地位,并且进一步拉大和竞争对手的差距,同时提高盈利水平,因为规模效应可以相应地降低成本。

  相对应的是,神州租车上市募集的资金,65%将用于扩充车队。招股说明书称,预计可增加4.4万至5.9万辆车。刘二海透露,当前神州租车的目标是达到10万辆车,未来可预期的是50万辆。

  扩充车队之外,第二个战略则是在产业链里继续延伸,寻找汽车后市场里的发展机会。“神州租车不会是一家单纯的租车公司。”陆正耀说,公司把眼光投向了整个汽车后市场,“有不少可以看,可以想的地方。” 而招股书明书也披露,10%的融资额度将用于开发新产品及服务。

  为此,上市前夕,神州租车还更改了英文名,将原来的“China Auto Rental”取了首字母,叫做“CAR”,以向外界宣告自己并非单纯的租车公司。在过去的数年中,得益于二手车业务的发展,租车收入的比例也持续下降,招股说明书披露,2011年、2012年、2013年及2014年上半年,租车业务的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4.7%、96.9%、81.7%及74.2%。神州租车从大规模买车、快速出租到批量卖车,再加上维修保养,神州租车打造了租车产业链健康、完整的闭环。

  事实上,在神州租车宣布明确的新产品之前,以Uber为代表的P2P租车模式,已经提出了“颠覆重资产租车模式”的口号。所谓P2P租车,主要是指通过手机客户端平台,将闲置车辆的私家车放在上面共享, “租客”可以低价、就近租用这些私家车,车主也可以从中获得出租收益。与神州租车的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只做平台,并不需要采购车辆,是轻资产模式。但面临当前政策监管和违法,以及车辆管理、车主和租客纠纷等问题。

  对于这种“颠覆”的声音,陆正耀很不以为然。“我觉得蛮可笑的,颠覆不是用来说的,是做的,先能活下去再说吧。”

  可以支持陆的观点的是,这些新兴的模式有些在政府政策方面有壁垒,私家车严禁出租,有些则商业模式还不成熟。

  不过,陆正耀的轻描淡写并不代表神州租车对这种业务模式的完全忽视。实际上,陆正耀称,只要是有生命力和客户认可的商业模式,神州租车会依靠品牌、技术、资本和团队优势,强势介入。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