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北京11月18日讯 (记者 陆 敏)伴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声锣响,“沪港通”试点于11月17日正式启动,沪港两地证券市场成功实现联通,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迈入新纪元。交易首日,“沪股通”表现更为抢眼,但市场对“沪港通”前景普遍看好,认为沪港两市互联互通时代的开启,将有力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影响力——
11月17日上午9时30分,上证所5楼交易大厅内,伴随着铜锣鸣响,沪港通市场参与各方共计400多人,共同见证了沪港通首列“班车”启程,沪港两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大幕正式开启。
国际投资者偏重A股
记者在开通现场大屏幕上看到,沪股通成交首单为伊利股份,总成交股数32700股,成交金额85.02万元。港股通成交首单为长江实业,成交股数8000股,成交金额113.6万元。
在试点初期,沪港通对人民币跨境投资额度实行总量管理,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元,每日额度为105亿元,股票标的268只;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每日额度为130亿元,股票标的为568只。
交易所大屏幕上的数据不断闪烁更新,经由沪股通,全球投资者在开盘前便抢购了106.03亿元的A股股票,用掉了日内130亿元额度的54%;开盘45分钟,限额使用度升至67%;最终,沪股通130亿元人民币限额在13时57分耗尽。而港股通余额还剩88亿元,用了日内额度16%。
从全天成交来看,沪港交易呈现“北火南温”状况。中原证券研究所所长袁绪亚认为,沪港通的开通,从概念和题材上均有助于提振大盘,今天的成交情况也说明外部资金流向A股的意愿较为强烈。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则认为,“成交量不是成败标准,更重要的是资本流动,国际投资者的关注重点是资本重新配置,不仅仅是资本跨境流动。沪港通开通是最大的一次资产重新分配,是世界最大的尚未开放的资本市场的开放。”
提升全球影响力
长期以来,上证所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优秀企业群体的主要上市地,也一直致力于建设汇聚蓝筹股的世界一流交易所。同时,港交所是高度国际化的交易所,集聚了大批国际机构投资者,也是内地企业实现境外上市的重要地点。
“沪港交易所互联互通,是共同提升中国资本市场全球影响力的积极尝试。”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解释说,沪股通类似于上证所在香港新筹建了一个股票市场,不仅一下子新挂了268只优质蓝筹股,还同时拥有了香港本地约200万投资者,其中很多是世界级的机构投资者,有助于改变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有助于引入境外知名机构投资者与资金,提高A股蓝筹市场活跃度。
全球知名投资银行高盛近日也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沪港通为全球投资者增加了568只可选股票,估计会带来1.3万亿美元的增量。瑞银则认为,这个数字将达2万亿美元。
李小加认为,沪港通对香港和上海是双赢的。沪港通并不是沪港两地存量上的重新分配,而是通过市场的融合与碰撞,把目前还未进入资本市场的巨额增量引入到两地资本市场。
正如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在开通首日所说,“在内地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沪港通开拓了操作便利、风险可控的跨境证券投资新模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丰富了证券交易品种,优化了市场产品结构,有利于投资者共享两地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两地证券市场繁荣,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加快建设上海金融中心,同时还将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实力。”
未来活跃度值得期待
从首日市场的成交情况看,沪股通成交火爆,而港股通却未达预期的火热。中信证券北京复外营业部首席理财顾问李海认为,原因主要是:第一,内地投资者近年风险意识加强,港股很多交易规则与A股不一致,故表现得相对冷静;第二,近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很多对港股有兴趣的投资者已可直接到香港办理相关业务,港股投资需求一直在释放,因此也无需通过投资港股通集中释放。
“而沪股通需求较高,主要是因为国内资本市场一直比较封闭,直到去年4月才允许港澳台居民开户,其他投资渠道如QFII等,则额度一直受到控制。同时,沪市集中着堪称内地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大盘蓝筹股,近年估值一直偏低,对外来资金有一定的吸引力。”李海说,“内地投资者目前还以个人投资者居多,对于新事物有一个认知的过程,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后,港股通交易也会越来越火!”
海通证券也持相同的观点。据海通证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累计开通港股通客户数已达12168户。港股通交易首日,公司客户反映较为热烈,共有144家营业部488名客户参与交易,累计成交925笔,成交金额5926万元人民币。同时,由于沪港两地市场交易规则存在较大差异,该公司客服中心港股通业务咨询的受理量大幅增加。该负责人表示,在港股通交易首日,“由于内地个人投资者对港股交易规则不甚了解,因而采取了较为保守的策略。随着沪市机构投资者的逐渐介入与投资者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港股通的交易也将日趋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