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A股“T+0”并非是想卖就卖

2014年11月17日 07:47    来源: 广州日报     杨欣

    业内推测只有大盘蓝筹股会是“T+0”实施初期首选 并会有各种限制

  业界期盼已久的沪港通今天终于“通车”,在期盼给A股引来资金“活水”的同时,投资者也因此而再次重燃“A股市场有望恢复‘T+0’机制”的良好愿望。有关权威部门也表示A股市场已具备了恢复“T+0”的条件。

  但部分分析师认为,很多中小投资者所设想的T+0制度,觉得就是毫无顾忌地当日买当日卖,其实“T+0”或仅仅是有限的“T+0”,除了限制在沪港通标的股票范围以外,还有可能出台一系列限制细则。

  11月10日,上证所称,经过近20年的发展,A股市场已具备恢复“T+0”(回转交易)的条件。将会配合监管部门积极推进对现有“T+1”交易制度的研究评估,在防控风险的基础上开展试点。

  只有少数T+0交易能获利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也表示,沪港通已准备就绪,有关沽空及“即日鲜”(被广泛称为“T+0”)的问题,可能在2015年中可以解决,即海外投资者可于香港沽空A股,当天买入的A股也可以当天卖出。

  市场上大多数股民都对T+0交易制度寄予厚望,认为这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赚钱机会。

  但部分分析师却认为,很多中小投资者所设想的T+0制度,觉得就是毫无顾忌地当日买当日卖。其实在国外T+0没有那么宽松,而是有着相当多的配套措施和约束条件,而这也是我国目前实行T+0所不具备的。“真的要实施T+0,也会有很多配套措施和限制出台的。”一位市场人士说道。

  据了解,近日有许多老股民听到T+0这个熟悉的名词便很兴奋。

  老股民“食过返寻味”

  吴先生是一位有着19年投资经验的老股民,喜欢做短线。2006年,他炒权证曾取得一个月近85%的收益。感觉T+0有望重出江湖后,他颇为兴奋地表示,“国外很多成熟股市也都实施T+0交易制度, A股早就该恢复T+0了。恢复T+0交易制可以刺激市场,提高活跃度,对股民来说是个好消息。”

  中小投资者之所以期盼T+0交易制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这种制度可以提高股市的资金利用效率。

  但广州证券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却认为,作为散户应该采取波段操作的方式,“一般散户当天来回买卖不容易找准相对的高点和低点。有时刚卖掉,股价又拉上去了,这时散户很容易追高;等你买进了,它又跌下来了。这时怕套着又赶快割掉,所以做T+0散户很容易亏损”。

  北美证券监管者协会统计数字显示,超过七成的投资者在“T+0”中出现亏损,仅有约10%的回转交易者能够从中获利。

  他山之石:海外市场T+0有很多限制

  从海外市场来看,包括纽约、伦敦、东京等主要证券交易市场皆实行“T+0”回转交易制度,但其交易规定更复杂。

  比如说在美国交易市场上,不同的账户会实行不同的交易制度,“T+0”的回转交易主要对信用账户开放,通常情况下并不适用于现金账户。美国法规要求信用账户保证金不少于2000美元。但即使是信用账户总值高于2000美元低于2.5万美元,在5个交易日之内,该账户也只有三次进行“T+0”的机会,一般实行“T+1”。同时,在相关规定中,只有“典型回转交易账户”才能实行“T+0”。泰国要求个人投资者总成交金额不得超过保证总额的一个特定倍数;加拿大则通过监管指引对回转交易者进行特别监管。

  “T+0”股票范围猜想

  成交不活跃的大盘蓝筹股

  更多的市场人士认为,A股要实施“T+0”将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开始阶段只能是选择性的“T+0”。根据目前管理层态度,业内普遍推测只有大盘蓝筹股会是“T+0”实施初期的首选。

  此前,上交所方面也表态,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曾表示,“T+0”可以先在大盘蓝筹上进行尝试。

  之所以考虑在大盘蓝筹股先行实行“T+0”,一方面,近几年大盘蓝筹股成交持续低迷,而中小市值公司交投活跃,大盘蓝筹股更加需要“T+0”制度来刺激交易;另一方面,如果在创业板等中小市值公司开展试点,由于上市公司流通市值规模普遍较小,实行“T+0”制度难以避免价格操纵和过度投机等现象的发生。

  沪港通标的股票

  上证所在今年4月发布的《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实施细则》显示,回转交易投资者买卖港股通股票,当日买入的股票,经确认成交后,在交收前可以卖出。也就是说,在内地通过港股通买卖港股可以实现“T+0”了。

  尽管有最新迹象表明,沪港通交易通道内有可能实施双向T+0,但业内人士预计,能够享受“T+0”权益的股票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局限在沪港通的交易标的股票上。

  很多投资者对香港市场的日内回转交易印象深刻,并将其理解为T+0,其实香港实施的T+2的交收制度(T日买入,T+2日股票到账),只不过允许投资者在股票尚未到账的T日和T+1日卖出股票。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