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美就ITA扩围谈判达成共识 或影响万亿IT产品市场

2014年11月13日 07:15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中美两国贸易关系取得新进展。

  商务部网站消息,11月12日上午,中美两国领导人举行会晤,双方就尽快恢复和结束《信息技术协定》(以下简称ITA)扩大产品范围谈判达成双边共识。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尔·弗罗曼11月11日在北京表示,中美两国于11月10日晚些时候达成协议。根据新协议,ITA将涵盖约1万亿美元的信息技术产品交易,超过200种关税细目适用的关税将降至零。协议覆盖医疗设备、GPS设备、视频游戏机、电脑软件和新一代半导体等商品。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美双方的诉求契合度加大,是ITA扩围取得突破的大背景。这一进展也会对未来中美经贸合作乃至多边贸易体系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

  扩围取得实质突破

  自2012年9月以来,中国一直在积极参与ITA扩围谈判。但去年11月21日,美国以其个别产业的少数几项产品未能得到满足为由,突然宣布中止ITA扩围谈判。

  今年5月,在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上这一谈判再次启动。

  商务部网站报道,11月12日上午,中美两国领导人就尽快恢复和结束ITA扩大产品范围谈判达成共识。

  白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国在信息产业技术领域的实力不断增强、信心不断提升,同时美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出口需求日益扩大,这些都推动着双方的利益越发契合。未来中美两国在信息产业将从对抗博弈为主,转变为对抗博弈与合作博弈同时进行。

  我国在加入WTO谈判时承诺加入ITA,但一直以来,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在努力推动该协议的更新,美国一直希望将医疗设备、高级半导体和其他商品囊括在内。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表示,ITA产品涉及一些基础核心元件和技术性内容,但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并不是很强。中美强弱对比强烈,但无视这种巨大差异而提出过高要求,这是不合理的。

  在此前的谈判中,中美双方也曾多次就产品清单进行磋商,但一直就关键的例外产品目录僵持不下。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尔·弗罗曼11月11日在北京表示,中美两国于11月10日晚些时候达成协议。根据新协议,ITA将涵盖约1万亿美元的信息技术产品交易,超过200种关税细目适用的关税将降至零。协议覆盖医疗设备、GPS设备、视频游戏机、电脑软件和新一代半导体等商品。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薛荣久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美就ITA扩围达成共识,确实影响深远。但具体的产品目录、后续的衔接问题,以及与美国谈完后是否自动移植到ITA框架中,这些还要继续观察。

  或冲击我国相关产业

  ITA扩围谈判一旦通过,中国的相关产业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对一部分产业而言,通过成员国关税的减免,会提升中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对一些中国并不占优势的产业,开放关税保护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美、欧、日等高科技领域技术积累很强,而降低关税利于它们的高科技产品出口。这也是美国多家软件和技术贸易组织对此表示欢迎的原因。

  但对中国来说,更多的国外产品涌入国内,可能会给国内竞争力薄弱的相关产业造成冲击。所以很多成员国在制定ITA扩围名单时,会重点考虑零关税的进口产品是否会对本国产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萧亚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从信息安全角度看,国家也会对政府相关行业主要采用国产产品,所以影响不会太大;但民用和企业市场上,我国的软件企业还很弱。如果更多相关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国内软件公司日子可能会更紧张。

  白明则认为,ITA扩围是双方协定,美欧等国家也将更开放自己的市场准入和准出标准。这对华为、中兴的各自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和过硬产品的企业也许是利好。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