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财通基金旗下的一款专户一对多实现单日破7000万元,三日破亿元的迅猛销售势头,并准备提前结束募集。
而相对的是,近日天弘基金披露的余额宝三季度运行情况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在更多的投资者加盟的情况下,余额宝单季度的规模却首次呈现缓慢下滑,其背后的缘由来自于一批高净值客户降低资产配置比例。
因而,有业内人士指出,7月中旬以来A股传递出的赚钱效应,或让基金公司针对高净值群体的非公募专户业务分流了余额宝资金。
权益类专户热度上升
以军工为首的主题类基金,在2014年呈现单边上扬格局,使得部分权益类基金格外抢眼。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部分基金公司绩优的非公募业务,尤其是权益类专户的销售也开始重新步入高净值客户的视野。
据悉,财通基金富春100号权益类一对多专户,10月21日募集首日规模突破7000万元,三天已过亿元。为控制规模,该产品将提前结束募集。而此款专户产品的销售渠道为财通证券和财通基金的直销系统,并未选择银行渠道。
“这个量不算多,其实单只专户产品的规模都不会很大,一般在2亿元以内,平均也就1亿元左右。现在权益类产品较热,我们也在做少量的权益类专户产品。”沪上一家基金公司专户业务负责人对此表示,专户业务现有模式,已由原来的先有产品后销售,转为先有需求后销售,而权益类产品操作比较容易,基金公司都很熟练。
同时,有沪上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士对记者透露,其公司曾推出的一款一对多产品,由于准备充分,只用了3天就完成募集,公司还对产品规模进行了控制。
而据数据显示,沪上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几只权益类专户产品,年内收益曾一度超过40%,备受客户推崇。此外,南方某基金公司也盯上了权益类专户一对多,由于过往业绩较稳定,旗下两只相应专户产品近期将进入募集期。
专户或分流余额宝资金
10月24日,天弘基金披露余额宝三季度报告称,余额宝的用户仍在大幅增长,而余额宝第三季度规模为5349亿元,较今年二季度末规模5741.6亿元,减少了近400亿元。这是余额宝成立以来,季度规模首次下滑。
对此,投资者王先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尽管支付功能很强大,但余额宝的收益年初以来不断下滑,产品的吸引力也开始下降。正好股市又涨了起来,三季度自己赎回了部分资金,和朋友合伙购买了一家基金公司发行的专户产品。
那么,高净值客户是否会转向购买基金公司专户产品呢?
“不排除这种可能性,高净值人群往往更敏感,对市场关注度较高,况且今年有些基金公司的专户业务做得还不错。事实上,权益类专户产品在今年前6个月也没有太明显好转。当然,大资管时代从余额宝流出的资金也有很多选择,就算进入基金公司专户,也不一定要转移到权益类专户产品中,那些收益比较稳定的专户产品也很有吸引力,比如债券、量化对冲等类型。”前述基金公司销售人士表示。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市场人士也表示有这种可能,一旦A股出现赚钱效应,其权益类专户一对多的销售就还不错。
“估计从余额宝撤出的资金会更偏向权益类市场。前段时间就有券商表示,资金量1000万元以上的超级大户新增开户数增速很快,100万~1000万元的新增开户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而10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开户数则是呈现波动状态。”前述沪上基金公司销售人士表示。
前述公募业务负责人解释:“今年央行投放流动性,固收产品的收益率都在往下走。一只固收专户若不做杠杆,今年能做到10%的收益率就很不错了,这块资产吸引力不够。”
三季度市场风险结构重新配置,从开户数来看,高净值客户回归权益投资热情增加。同时,基金业协会的数据也显示,基金公司非公募业务的比重在三季度前两个月,从6月末的1.5万亿左右猛增至1.8万亿元。
银行、券商销售渠道不积极
事实上,多家基金公司表示,专户销售远没有到火热状态,银行、券商等渠道的积极性并没有外界想象中的那么高,也最多是比以前直接完全拒绝客户好一些。
前述非公募业务负责人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其实银行现阶段也有做专户的需求,也想留住客户。目前来看,银行偏爱两类专户产品,一种就是销售费用比较高的产品。银行可以根据专户的销售金额,按一定的比例收取销售服务费。这个比例不固定,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权益类产品比例最高,通常为1%。具体流程为,银行总行或者分行会对专户产品进行风险把控,理财经理销售产品,基金公司会按照约定比例将费用直接划到银行账户上。
第二种,就是业内称之为保本保收益的产品。这种产品收益率不高,但市场需求一直都放在那里,产品风险不大,银行等理财经理也乐于销售。
“据我了解,银行和券商确实也在严格筛选基金公司的专户产品,他们看重历史业绩以及业绩是否稳定。如果营业部有卖过专户产品的,对客户的掌控力度还比较强;若过往销售量很少的,对客户的掌控力度就比较弱了。”前述大型基金公司的市场人士表示。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人士向记者坦承,由于专户信息不公开,自己对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了解不多,自己主要是向钻石级别的客户做推荐。
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就基金公司而言,其自身更愿意开拓专户一对一业务。不少基金公司的专户一对一和一对多业务,规模相差好几倍。而有的基金公司专户业务规模并不算小,却没有专户一对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