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理财时点“狂欢”不再

2014年10月28日 11:06    来源: 上海金融报    

  今年9月,银监会 、财政部 、央行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之后,过去两个月中,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已经悄然发生各种变化,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以往“月末效应”、“季末效应”等时点“狂欢”难再上演。

  以往,为了应对银监会的月末、季末、年末存贷比考核,不少银行都会在这些时点到来之前,推出一批高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借此揽储,但今年9月份却并没出现上述景象。

  尤其是四季度一般为银行最缺钱的时间段,此前,这段时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会逐步走高,但是从最近发布的理财产品可以看到,收益率不但没有上升,而且出现了微幅下滑。

  银率网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6%及以上的高收益率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占比从年初的30%以上降至5%以下,其萎缩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从银率网数据库对今年理财产品的数据分析来看,中低收益率到5%)理财产品的发行量近期实现飞速上涨,这类产品的发行量年初占理财产品总发行量的不到10%,但截至三季度末,其占比已经跃升至将近30%,上涨速度惊人。而中等收益率到6%)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占比从年初的50%上涨到三季度的66%,也在逐步上升。与之相反,高收益率6%以上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占比从年初的30%以上,到三季度已经降至5%以下。

  以前,商业银行只要在月末推出超高收益理财产品,总能引起储户的抢购热潮,但自从《通知》发布之后,月末突击“吸储”的超高收益理财产品再无用武之地。从资金成本角度考虑,银行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揽储”是一项高成本行为,如果没有“冲时点”的资金短时需求,银行不会有动力持续发售高收益产品。

  除了高收益不再外,《通知》发布后,银行理财产品的到期之日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都挤在时点上,分布更为均匀了。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月末“冲时点”高收益理财消失之后,短期理财产品受到的关注度明显减少。为了用高收益来吸引投资者,银行拉长了理财产品的期限。记者注意到,“十一”过后,市场上投资期限在3个月以下的短期理财产品明显减少,半年、一年的长期限理财产品开始增多。结构性理财成转型方向

  “其实,由于存款偏离度考核制度的出台,未来银行不会再用高收益理财产品拉存款。”一名商业银行客户经理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部分银行也已经着手调整理财产品的结构。”业内分析师认为,结构性产品、净值类产品势必成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这也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不再“固定”。

  据了解,目前多数银行发行的产品以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主,而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银行家数明显偏少。结构性产品的收益率并非以“预期收益率”的形式体现,而是“收益率区间”,至于最终的到期收益率,则由收益结构和挂钩标的走势决定。

  随着《通知》的实施,这一理财产品市场的构成已经开始转变。来自普益财富的监测数据显示,上周6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789款理财产品,其中结构性产品共计52款,较上一期监测报告显示的数据又增加了26款。分析人士指出,发行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是未来银行理财发展的一个趋势,因为它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据了解,结构性理财产品与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收益计算方法不同,其中,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取决于投资标的的收益预测。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给出的是一个范围值,预期最低收益和预期最高收益,在这个范围之内波动均属正常。银率网的报告中提到未达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也是指这些结构性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最高收益率。

  有专家表示,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增多,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步摆脱“刚性兑付”。但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波动幅度较大,投资者对这类产品一定要谨慎。

  事实上,在存款偏离度考核出台前,部分银行已经未雨绸缪,开始为银行理财的转型探路。作为此前被业界最为看好的品种之一—净值型理财产品,被认为是当前银行理财转型的另一个主要方向。

  业内人士分析称,净值型理财产品更符合资产管理的本质和监管部门对于理财业务“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的要求。而且,这类产品通过投资于标准化资产,可以实现公允估值,有助于打破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