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沪港通难以带热QDII

2014年10月24日 10:33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沪港通开闸进入倒计时,恰逢首批QDII基金问世7周年。若沪港通掀起港股投资热,多年来处于市场销售冰点的QDII能否被带热?

  沪港通试点将对内地资金投资港股设置一定门槛,香港证监会要求参与港股通的境内投资者仅限于机构投资者和证券账户,以及资金账户余额合计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这意味着符合条件参与港股通交易的内地个人投资者占比很低,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若对港股投资产生兴趣,只能通过QDII等理财产品间接参与。

  然而,QDII基金问世满7年,始终没有摆脱赚钱能力差甚至容易赔钱的负面形象。这是QDII欲重新获得热捧的最大障碍。截至10月21日,南方全球、华夏全球、嘉实海外和上投亚太等2007年首批问世的QDII基金,单位净值分别为0.760元、0.846元、0.654元、0.569元。其中,上投亚太成立于2007年10月22日,运作7年累计亏损43.10%。

  首批4只QDII基金“失手”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QDII基金发行一度暂停,到2010年才得以恢复。之后,集体性大跌现象在相关行业投资类QDII中再度出现。国际金价2013年暴跌,拖累黄金QDII重蹈2007年首批QDII基金集体亏损的覆辙。

  其中,作为首只黄金QDII的诺安全球黄金,2011年成立当年曾取得逾8%的收益率,而2014年10月21日累计单位净值跌至0.838元;汇添富黄金、嘉实黄金和易方达黄金等QDII成立以来亏损超过30%。商品资源类QDII近期集体受挫,华宝油气8月29日至10月14日净值下跌三成左右,上投摩根全球天然资源成立以来亏损近30%。

  但QDII并没有全军覆没。例如嘉实基金公司旗下8只QDII产品中有5只累计净值为正,其中有2只QDII今年以来收益率超过10%,但QDII整体形象欠佳,市场销售持续多年处于冰点。7年前首批发行的4只QDII基金闪电募集1200亿元,成为绝版的抢购场面。近年QDII发行备受冷落,仅2012年平均首发规模勉强达到10亿元。2014年前三季度只有4只QDII新品问世,较去年全年成立的16只QDII骤减。

  基金公司期待沪港通带热QDII,前景却未必乐观。

  首先,指望沪港通效应大幅提升港股投资回报,从而增强QDII吸引力具有一定难度。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香港恒生指数10月22日只是比沪港通获批宣布前的4月9日累计上涨2.46%。到目前为止,沪港通对港股的提振效应,无法与2007年8月宣布拟推港股直通车时相比。

  其次,港股一直是QDII投资的主要市场,今年中期QDII基金的港股投资占比达54%,而过分倚重港股投资被批评为QDII的软肋。近年来,境外市场中最为稳健走牛的是美股,美股明显跑赢港股,可QDII投资美股的比重不及港股一半。在港股投资曾带给QDII伤痛的阴影下,QDII短期难以重新把港股投资作为卖点。

  再次,QDII代客理财水平有待得到市场认可。2007年首批QDII与2013年黄金QDII先后“翻船”,暴露QDII管理能力之弱。上投亚太单位净值最低曾跌至0.3元出头,相当于投资者浮亏近7成。业绩如此糟糕,不能简单归咎于产品“生不逢时”,而与其风险控制能力偏弱有关。相比上投亚太,有的银行系QDII同样在2007年10月“出海”,今年二季度以来净值已由负转正,目前累计盈利超过5%。

  最后,国际市场近一个月以来震荡,或使QDII今年总体收益欠佳。相关统计显示,按照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计算,截至10月21日,105只QDII基金9月以来整体下挫,跌幅高达5.78%。假如海外市场持续调整,投资者势必选择短期回避海外投资。即便沪港通“暖风”吹来,内地投资者赴港投资蠢蠢欲动,QDII也难以重现7年前的火爆。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