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今年第三季度7.3%的国内生产总值令外界普遍担忧,但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轴上,用更远的目光、更高的站位看待当前经济走势,面对短期数据波动,不争一时之快慢,不图短期之利弊,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把脉经济大势的主基调。
正如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所说,“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其中,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由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决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是化解多年累积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在这样的特殊情势下,中国将以更大的容忍度看待短期数据并不亮眼的表现。因为,在实现了连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选择主动降低增长速度、提高增长质量,是以“更远的目光打量”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将是更加平衡的、更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
正是在这样长远目标的驱动下,中国政府才会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追求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同时,着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后续发展动力、理顺投资消费关系、构建民生社会保障,打造中国经济发展高质量的未来。
经济发展的目光之所以能够聚焦长远,就在于中国依然有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后劲”和“底气”。而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必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让中国经济不断积聚新的发展潜力,激发出新的增长活力。
如今,这些“发力点”正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钢铁、水泥等过剩或落后产能逐步淘汰或改造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迅猛发展;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等消费潜力逐步释放;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加大;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保障房等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
稳步转型的中国经济不断收获诸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跑赢’GDP增幅”“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增长”等新鲜表现,从而获得更多自信。
在世界范围内看来,中国经济增长7.4%的速度仍是很高的,结构转型、“换挡”的阶段特征决定了中国经济不能单纯维持增长速度,只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增长也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这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然而,在欧元区仍陷衰退、美国增长势头缓慢、新兴经济体国家乏力……世界经济复苏仍需强劲动力的当下,中国主动降低经济增速的做法令外界舆论频频发声,冀望中国通过大规模刺激获得快速增长以充当世界经济的“强心剂”。
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刊文援引经济学家话语称,中国央行需要降息来支撑经济。但显见,已经置身于“更高站位”的中国政府并不想用大规模刺激政策“饮鸩止渴”,而更致力通过“定向宽松”等微调手段,给予经济一定的发展空间。而更大层面上,则是继续保持调控的定力,用“强改革+巧调控”的方式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追求质量效益和长远发展。
中国不是世界经济的阿特拉斯,无法如这位希腊神话中的“擎天神”一般独立承担起振兴世界经济的重担。
中国经济发展遵循客观规律、注重内生动力——这不应该仅仅是中国看待自身经济发展的“目光”和“站位”,也应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识。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只有实现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提振和稳定才会真正有所裨益。(参与采写:王秀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