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润大厦16层,嘉实基金的大堂里,矗立着一座邓小平的雕像。
嘉实,被业内公认是一家颇有创新精神的 基金公司;总经理赵学军 ,外界形容他是坚定的“理想派”,也是务实的“行动派”;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具有国际视野;更熟谙在不同背景下,巧妙拿捏创新的角度与力度,屡开行业之先河。
而赵学军自己,更喜欢“改革派”这个定位。深耕公募多年,在时下任职的近百名基金公司总经理中资格最老,但他仍习惯以一种创业者的姿态去推动一家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变革。
平时没有看电视的习惯,赵学军却对前期热播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关注有加。
师从我国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流经济学家高尚全 ,赵学军自陈:“我们这代人,对于改革,是有感情的”。
做人之所不敢做,甚至是不敢想
2014年9月14日,中石化发布混改引资公告,25家境内外机构获得增资资格。在这份市场高度关注的国内首单国企混改引资名单中,嘉实基金旗下 嘉实元和 直投封闭混合基金成为唯一一只获准入股的公募产品。
公募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
几个月前,即便把这样的设想公之于众,恐怕也鲜有人会当真。事实上,囿于开放式基金申赎引发规模变动与目标公司股本必须固定的矛盾,业界并未对公募参与国企混改有多高预期。
但当嘉实元和的方案曝光,关注者恍然大悟:该基金是已成为公募“非主流产品”的封闭式基金 ,因此总份额在合同期内固定不变。
而纵观现任近百名基金公司总经理中,赵学军是唯一主持过传统封闭式 基金发行的“过来人”,对 封基也有更深刻的理解。
9月23日,嘉实元和直投封闭混合基金发行首日,认购金额超过180亿,启动比例配售,获配比例仅55.27%。这也是近5年来非固定收益类基金首现一日售罄的场面。
创造如此销售纪录,嘉实基金可用的时间却极短。据悉,为了与中石化混改的日程表相协调,从赵学军提出公募参与中石化混改的想法到嘉实元和方案正式获批,仅用了4个月左右的时间。
一边是国企巨头的高门槛,一边是监管政策的严限制,要在4个月时间内跨过普惠金融介入国企混改的最后一公里实属不易;在业内看来,这正是赵学军的“厉害”之处:熟谙在“体制内”巧妙拿捏创新的角度和力度,做到别人做不到甚至不曾想到的。
而赵学军却说,自己最得意的是通过公募基金的“变阵”使普通投资者也能参与到 国企改革中,“为大众投资者争得了”一杯羹“”。
“金融要创新,但不能躲在象牙塔里创新,金融创新的核心就是要普惠公众。”赵学军说。
上一轮银行改制上市,花旗、汇丰、淡马锡等境外投资人获得了红利;如今,中国正在进行一个更深化的改革,如何让这一轮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普通公众,是赵学军思考的问题。
“这轮混合所有制改革,国内民企、PE/VC都有机会参与,但需要有人代表公众参与、为他们抢一杯羹,”赵学军说:“基金业,代表了众多普通投资者的利益,理应成为助推中国经济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洋气,更接地气
嘉实元和的成行,让人看到赵学军之于改革所抱持的热情;而此种对于改革的理解和情愫,则萌发于上世纪80年代。
时值改革开放之初,公众思想经历深刻变革,社会对于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探索研究秉持着热情开放的态度。
1991年,赵学军考入当时国内经济学顶尖课程“福特班”,主修国际金融学。(编者注:福特班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项目,因得到福特基金会资助而得名。)全英文教学的福特班是当时国内最系统讲授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培训项目,其学员至今已成为业界的中坚力量。
从“福特班”毕业后的赵学军并没有像许多同学一样出国或留任高校,而是先后在中国仪器 进出口总公司等“体制内”企业任职。1993年,赵学军参与北京商品交易所筹备,成为国内最早涉足期货领域的从业者,就此走上金融路。
就在上一年早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时点。当时不仅期货是新鲜领域,是年10月,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整个资本市场都处于一个历史性的新起点。
1996年底,赵学军辞去期货公司的工作,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师从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攻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期间,赵学军对金融市场研究颇感兴趣。传统西方金融理论建立在市场有效理论的假设上,而有着多年证券业工作经验的他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市场有效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
由于国内当时还没有这方面的文章,赵学军查阅诸多国外文献来探究A股市场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赵学军最终确定以行为金融学作为博士论文研究方向,他的论文成为中国最早关于行为金融学的学术研究文章。
赵学军投身公募前的经历,或许已为其后来带领嘉实高擎变革大旗埋下了伏笔:福特班的经济学框架使他具备了用国际化视野看问题的远见和能力;多年体制内的工作经历和尊重“本土实际”的意识,则让他能够用一种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去突破固有限制,推动变革。
1998年,中国基金业诞生,还在准备博士论文的赵学军加盟北京证券,后参加 大成基金的筹备工作;1999年3月,大成基金正式成立,赵学军出任大成基金副总经理。
2000年10月,“基金黑幕”的疾风骤雨后,赵学军临危受命执掌嘉实,开启了长达14年的变革之路。
颠覆传统,从倒数第一起步
“1只基金、20亿规模、3000万收入、30个人”。初掌嘉实时的境况,赵学军历历在目。
彼时,在“老十家”中,嘉实基金规模垫底,员工薪酬是同业的三分之一。赵学军深知,基金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业绩,只有变革投研体系,才能在业绩为王的公募森林中生存下来。
基于A股市场是非有效市场,主动投资、基本面投资可创造最大阿尔法的认知,赵学军开始带领投研团队探索新的投资方法论——坚持基本面研究,并以组合投资、资产配置的方法建立一套科学的投研体系。
2002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首度面向基金公司选择投资管理人,“老十家”悉数竞标。尽管嘉实规模垫底似无中标希望,但赵学军坚持反复跟社保理事会沟通,宣传嘉实专业能力、投资方法论和管理水平。最终,6家基金公司获得社保基金投资人管理资格,嘉实基金名列其中。
那一年,嘉实的第一只 封闭基金 基金泰和 在所有基金中业绩排名前列。
在拿到社保资格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赵学军开始着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只有治理结构理顺了,才能放开手脚做事,否则总经理连自己能干多久都不知道,怎么可能有五年、十年的战略规划?”赵学军说。
他决定做一家合资公司。
2005年6月,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正式参股嘉实基金,嘉实基金成为规模最大的合资基金公司。合资后,中诚信托 、立信投资、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持有嘉实基金48%、32.5%、19.5%的股权。
“国企、民企再加上外资,这样的治理结构,使大家能够把所有问题都放在桌面讨论,而不会在桌下搞小动作”。
鲜为人知的是,在合资之际,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问题也已得到各方股东的认可。在合资的股东协议书中写明,一旦法规允许,股东将对嘉实基金管理层 增发20%的股份,这个协议在当年就已正式上报给证监会。
“公司治理应着眼于长远,嘉实的合资不应该有影响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任何遗留问题。”赵学军当时表示。
很快,行业的变化证明了他的远见。当公募发展进入瓶颈期,基金公司治理问题变得越加突出,数位基金业元老级人物黯然离去;而得益于均衡的股权结构,嘉实的高管团队保持稳定。执掌嘉实14年,赵学军已成为目前公募行业资历最深的首批创业者。
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嘉实一路顺风顺水,无论是各种业务资格的获取,还是新基金的发行,都可谓春风得意。伴随着2006、2007年的牛市启动,嘉实规模爆发式增长,并持续稳居行业前三。
只有变革,才能自我救赎
“远见者稳进”,这是赵学军为嘉实制定的品牌语。跻身行业前列之后,赵学军并未停止思考求变的步伐。
2008年以前,基金行业意气风发,曾一度引领市场投资之先,却在随之而来的熊市中光环渐退,大资管时代裹挟着更多强敌环伺,行业发展遭遇挑战。
他意识到,基金业发展环境已出现两个重要转型:一是投资领域的变化,过去靠股价、房价上涨赚取差价的游戏,在2008年已近尾声;二是投资者心态的转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投资人风险偏好降低,从过去靠运气获取资本利得,变成真正的投资,靠投资的时间价值来获取收益。
在此背景下,2009年嘉实基金成立十周年之际,赵学军提出以一流业绩为核心,致力于“全天候、多策略”投研升级;2012年5月,嘉实基金投资者回报中心成立,当年底推出定制产品。
赵学军的新战略蓝图由此显现:第一步,建立稳定风格的多策略投资体系,提供标准化产品;第二步,通过前端顾问,实现全天候帮助客户达成投资目标。
“让基本面投资、研究驱动、主动投资和风险管理各种投资哲学综合发挥作用。”赵学军说,希望打造一个扁平化的组织,在这个扁平化的组织里引入多元文化,这是嘉实投研文化的核心。
但,这还不够。
在一次公开场合,赵学军不无担忧地说,传统基金业管理资产类别正被边缘化。旁人在惊诧一向以持重老成形象示人的赵学军竟如此出口惊人的同时,亦能感受到其系于行业的危机感。
“只有变革,才能自我救赎。”赵学军说。
于是,在公募擅长的二级市场领域之外,嘉实的多元化布局悄然展开:
2011年2月,嘉实另类投资集团成立;
2012年3月,嘉实财富管理有限公司(HWM)在上海注册成立,并于12月首家获批独立 基金销售资格;
2012年9月嘉实基金与英国高富诺基金公司联手组建一个专注投资于大中华区的私募地产基金管理平台——嘉实地产;
2012年11月,嘉实首批获准成立境内子公司嘉实资本,业务范畴从传统的二级市场投资拓展到“非上市股权、债权、收益权”。
嘉实基金的一连串动作,完全颠覆了公众对基金行业传统业务的认知。在赵学军看来,企业融资的方式有三种: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用资产融资。企业融资的方式也是投资人可以进入的方式。“什么样的方式风险收益比最划算,就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进入,不必一定要纠结于二级市场”。
“一个人的思想是他的行动之母。”托马斯·卡莱尔的经典之语,正是嘉实掌门人赵学军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基金业,他以思想著称、以行动制胜。
2000年,赵学军初到嘉实担任总经理一职时,嘉实还是行业排名最后的小公司。他的起点是:1只基金、20亿元规模、30个人和3000万元收入。
2014年,嘉实已有能力完成“别人不敢想之事”。比如,以公募身份介入中石化混改。在上个月出炉的国内首单国企混改引资名单中,嘉实基金旗下嘉实元和直投封闭混合基金成为唯一一只获准入股的公募产品。
将一生中最富激情的14年,投入到推进一家公司乃至一个行业的发展变革中,赵学军自觉有幸。当同时代拓荒的战友纷纷转身,他的选择仍是坚守。
而就在眼下,外界正好奇地关注嘉实申请券商牌照的事宜。嘉实要券商牌照做什么?
赵学军笑了,“你会看到我把谜底一个一个解开”。
(责任编辑:DF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