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清代曾有玉器造假高手 将毛坯玉和细碎铁屑搅拌

2014年10月20日 08:52    来源: 长沙晚报    

  一般来说,作假“古玉”不用笔画就,而用独特手法“杀”出,甚至非常残暴。烧、煮、熏、烤、埋、腐蚀等等,不一而足,因“古玉”在地下水、土、锈等自然物理作用下,从地下发掘出来,会有“沁色”现象。“沁色”,是玉石历经沧海桑田发生的独特胎记。

  1. “血沁”作假

  古玉“血沁”,是因玉质松软,地下红色矿质沁入玉体之故。真品苍老温润,精光内敛,土锈、土斑较重,其浓淡深浅有自然变化的色彩。土斑土锈,绝不是浮在表面上的。“血沁”作假,一是玉石皮层假冒。红色玉皮看上去很像血沁,但其光泽较暗,缺乏浓淡深浅的色泽变化。二是染色所为,不是太深就是太浅。制作“血沁”,一般在大缸里用猪血拌黄土,再把玉器埋进去,时间一长,它不光有“血沁”,还有“黄土锈”。还有一种“染沁”方法,用血竭草、紫草、透骨草等与玉器同煮,也能煮出“血沁”效果。还有用杏干、乌梅干或山里红干煮水染色,后用川蜡或巴西蜡“上光”者。

  2. “橘皮纹”作假

  古玉的“橘皮纹”,是因地温、地湿因素在玉器表面作用产生,也叫氧化突起。侧光观察时最明晰,用手摸上去又不明显。“橘皮纹”作假,一般是把玉用酸腐蚀,出现类似橘皮纹,用手摸上去感觉很明显。清朝乾隆年间,江苏无锡一位玉器造假高手,叫“阿叩”。“阿叩”发明了伪“橘皮纹”古玉之方。他把“毛坯玉”和细碎铁屑搅拌,放在大水缸里,然后将煮开锅的老醋猛浇下去,实行“淬醋”。封好口,埋在潮湿之地,十来天后取出。再偷偷埋在大街土路下,让千人踩万人踏。约摸两三个月后“出土”,出土的“古玉器”,上边布满“橘皮纹”,纹路中满是铁锈斑且呈暗红色,最后再用开水煮。要想“破”此“局”,得耗费长时间的“盘工”——用手不断抚摩。因真古玉的“橘皮纹”,是“盘”不掉的,而“叩儿爷”的玩意儿慢慢就会“褪色”。

  3. “黑斑”作假

  某些“古玉”,会在地底受矿物质影响,产生黑斑。“黑斑”作假方法,是把“玉石”在开水里煮热,然后用浸湿了的破棉花,把石头包好再放火上烧烤,等把棉花烧成灰烬就往石头上抹蜡,一边翻个儿一边抹,抹得均匀就能出效果。这种带“黑斑”的假玉器,欺骗性特大。

  4. “鸡骨白”作假

  “鸡骨白”是质地疏松的玉石在地下出现的钙化现象。“鸡骨白”在南方古玉中出土较多,学名叫做“石灰沁”。把次等白玉或者岫岩玉,放在火里烧烤,快烧透的时候用冷水猛泼,可出现“鸡骨白”特征。还有人图省事,干脆用硫酸泡,“鸡骨”之“白”就是腐蚀非常重的斑点。毕竟这种制作痕迹很重,于是再雇工天天擦拭。

  5. “褪光”作假

  有一部分作假“古玉”,有独特的亮眼光泽,全无出土文物上的那种沧桑或者斑驳。为把玉器上的“光泽”去掉,有人雇工用糠麸皮日日摩擦。因为糠麸皮里边含有油分,这样“盘”出来的玉器,会有一种看上去较为古旧、细润的光泽。

  6. “羊玉”作假

  为把作假的“古玉”整出不见天日效果,有人突发异想——把玉置放在鲜活动物身上作旧。此法,非常不人道。通常用刀割羊腿皮,置玉其中,随其包裹生长。经三年后取出,玉带红绿,宛如旧物。此法最具迷惑性,但“羊玉”用手盘热时嗅之,微有腥味。

  7. “狗玉”作假

  这种作假的“古玉”,是将玉置放在被杀死的动物身上,随其腐烂而染色。此法,相当龌龊不堪。通常用土法杀一狗,不使之出血,趁热纳玉腹中,缝固不使透气,埋之通衢土路。三五年后取出,玉白兼有土花血斑,以诈称“上古之玉”。此法也非常隐蔽,不易察觉,但“狗玉”细看内里有雕痕,少却历史古旧。

  8. “牛毛纹”作假

  真品“牛毛纹”古玉,有一部分纹理是有凹陷的;而假的“牛毛纹”古玉没有细小凹陷,却是道道裂纹。作假的“牛毛纹”,一般是把玉石用浓灰水加乌梅水煮之数日,趁热取出,置之风雪中一夜,使玉纹冻裂。质坚者纹细如发,再加上提油上色,看去以为是“牛毛纹”古玉。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


(责任编辑: 李阳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明藩王玉器展尽显气度风范      2014年10月20日
  • · 浅谈扬州玉器传承与创新      2014年10月16日
  • · 许晓辉:销售玉器的过程很美好      2014年10月11日
  • · 高价兜售“玉器”突然被喊“住手”      2014年10月09日
  • · 曾侯乙玉器展土豪做派      2014年09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