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支付宝在北京搭建了一个巨大的“未来生活”样板房,展示未来没有钱包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记者现场体验发现,不带钱包出行正在成为可能。
网络信用变消费依据
不需要押金,也不需要繁琐的手续,只要通过租车机构在支付宝钱包中的服务窗,选择车型和提车地点,就能快速便捷地完成租车流程,直接去提车点开车。
这是记者在支付宝钱包“样板房”里感受到的租车场景。听起来有些不现实?可工作人员表示完全有信用基础——支付宝钱包借助小微金服芝麻信用项目,通过大数据勾勒了借车者在互联网上的信用状况。凭藉借车者的信用,可以极大简化整个租车流程。
记者看到,支付宝钱包“样板间”里模拟了多个生活场景,包括出行、就医、购物,都让体验者不再依赖钱包,而是选择智能手机这样的终端设备。在出行场景中,可用手机坐公交车、叫出租车;在医院,手机可挂号、预估等候时间、付药费;购物时,你身边商铺的最新促销信息会发到手机上……这些应用中的部分已经落地。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10余家医院成为不带钱包也能看病的“未来医院”。
支付安全不再靠密码
记者还发现,未来生活哪怕不带手机,也能完成消费:有的商铺支持指纹支付,使用者将指纹与支付宝账号绑定,结账时按一下手指,便完成了支付。支付宝方面还首次披露正在研发的以生物识别为核心的前沿安全科技,包括人脸、声纹、指纹、掌纹、笔迹、击键识别等技术。
在人脸识别体验区,工作人员用手机为记者拍了大头照传入识别系统;当记者逛到识别摄像头覆盖范围时,识别系统立刻将记者的脸与照片并列展示在屏幕上。工作人员说,这一新技术将人脸特征以大数据形式记录到系统,系统能区分不同人的视觉特征,再进行识别和判断。
声纹、掌纹、指纹、笔迹、键盘敲击习惯等技术也与之类似。比如,几秒的语音就会产生庞大数据量,成为辨识依据;新型的笔迹识别不是静态的笔迹图形比对,而是将整个书写过程拆成大量点序列数据,通过特定算法进行可靠的概率评估;击键识别采集用户按键持续时间、间隔时间、敲击压力等数据,抽象出用户键盘行为的基本模式,用于身份识别……现场技术人员称,未来的支付安全绝对不再靠密码,更靠人们自己:你要选择“刷脸”还是“刷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