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琥珀蜜蜡造假猖獗 各种假货充斥市场

2014年10月16日 06:5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10月16日讯(记者 李阳)随着近年来各种珠宝玉石热的兴起,琥珀蜜蜡逐渐成为了收藏市场上的主角儿。特别是由于蜜蜡矿藏的稀缺性,当下其收藏势头只增无减。但是,琥珀蜜蜡的造假情况也逐渐上升,而且造假手段还花样翻新。随着市场行情的不断走高,涌入收藏领域的不仅仅是投资者,还有赝品、次品。

  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访北京多家市场,为藏友揭秘造假手段。

  柯巴树脂冒充琥珀极为常见

  近日有不少媒体报道称,琥珀已成为造假重灾区。的确,如今的琥珀蜜蜡已真假难辨,别说专家会“打眼”,就连专业仪器都有可能无法识别。这其中最突出的,当属柯巴树脂冒充琥珀。

  柯巴树脂实际上与琥珀、蜜蜡、白蜡等都是天然的树脂化石,从成分和形成原因上讲,本质上并无明显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在形成年代上,新鲜的树脂干涸后形成硬树脂,而硬树脂被埋藏地下后,经过几万年到几百万年的地质作用,形成半石化的树脂,也就是柯巴树脂。而真正的琥珀,是硬树脂埋在地下经过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树脂化石。

  因此,柯巴树脂存世量实际上非常多,价格也很低廉,长长也会用在装修上,把柯巴树脂融化成胶状液体后铺洒在地面上,能很好的起到防止热胀冷缩以及铺底找平的作用,而琥珀和蜜蜡因为年代久远存世量相对较少,价格也相差悬殊。

  关注琥珀蜜蜡的朋友经常会听到一个词——优化。尤其是在一些净度高,颜色近似“鸡油黄”的琥珀蜜蜡上。那么什么叫优化?说的不好听一点,其实本质上一个词就可以概括,那就是以次充好。不管是提纯,还是提色,还是做旧,无非就是想提高利润,将次品卖出一个高价钱。而柯巴树脂正是这种所谓“优化”的最大原材料。

  据业内人士介绍,柯巴树脂90%都做成了“老蜡”来销售,这就是为什么市面上这么多所谓的老蜜蜡的原因。第一,柯巴树脂的透明度要低于琥珀,质感较差,不管再怎么细加工,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琥珀,哪个是柯巴树脂。再者,正因为质感差,因此更增添了老蜜蜡所谓的“老味”。

  原矿打磨琥珀“小心玩儿”

图为琥珀原石售卖地摊

  近几年,各地古玩市场内、马路旁、地铁口等地,经常会出现卖矿珀原石的地摊,有些摊主提供现场打磨,有些摊主教顾客怎么“DIY”打磨。这些原石有的写着“缅甸矿珀”、“抚顺矿珀”的都有。甚至还有写“波罗的海琥珀”的。这些琥珀大多有黑黑的煤皮,用手电照可透光。这种提供现场打磨、抛光等手工制作式售卖,非常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且价格相对低廉,几元一克到十几元一克不等,一块巴掌大的琥珀原石也就一二百元。

  但中国经济网记者经向多位有经验的买主了解,其中大有蹊跷。有些地摊虽然可以让消费者自行挑选,但不允许顾客用水擦拭表皮。专家表示,琥珀表皮上的煤渣、灰尘等,不仅占据了本就不重的原石重量,更可隐瞒琥珀中的裂隙和杂质。而故意隐瞒琥珀原石内部细节的事情时有发生。

  另外,琥珀原石使用柯巴树脂造假现象也颇为猖獗,甚至还有用塑料造假的。虽然琥珀原石造假手段不像“老蜜蜡”那样先进,但一位从事琥珀原石生意的商贩向记者介绍到,现在琥珀原石市场上一半以上都是假货,即使是比较低级的造假手段,普通顾客一般也是看不出来的。电视上讲的“闻香味”、“盐水浸泡”、“打孔”等方法,几乎都不适用于鉴定琥珀原石。

  大块“虫珀”多为人工合成

图为内涵多只虫子的“虫珀”

  很多消费者喜欢虫珀,不仅是因为虫珀里面包裹的虫子千姿百态,而且小学语文课曾学过的《琥珀》一文,也勾起了不少成年人的回忆。而造假者抓住这个心理,用科巴树脂来造假,有时候会见到一个“虫珀”里面有非常多的虫子,或是体量的“虫珀”。

  在北京多家珠宝城中,很少可以见到虫珀的身影,一位销售人员介绍说,虫珀比较珍贵并且世界上没有一块虫珀相同,所以好虫种的虫珀价格在几十万元以上,普通价位的虫珀价格也要上千元。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