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内钢企欲借出口渡过难关

2014年10月13日 09:19    来源: 期货日报    

  今年以来,铁矿石价格一路下跌,让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钢铁企业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与此同时,国内钢材出口大幅增长,也成为国内钢市不多的亮点之一。

  “今年情况比较好的是板材这一块,最好的是中厚板,造船行业的订单比较多。钢材行业压力主要在长材这一块,房地产预期不好。”华东地区某钢企负责人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今年以来螺纹钢价格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盈亏平衡线附近。“今年6—7月螺纹钢的盈利还是不错的,9月开始又明显下滑了,最近跌得特别多,钢厂又开始过苦日子了。”该钢企负责人进一步分析称,近期钢企盈利下滑主要是由于螺纹钢成品价格跌幅大于铁矿石。以期货价格为例,9月螺纹钢期货累计跌幅达13.88%,而铁矿石期货跌幅为12.26%。

  生意社钢铁分析师何杭生受访时表示,今年第四季度国内钢材市场整体还将维持弱势,会出现供需两弱的格局,且“没行情、没价格、没利润”的局面或成第四季度的常态。“虽然钢材价格跌幅会有一定的收敛,但钢价还会不断出现新低。”何杭生称。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市场对第四季度的钢价持悲观态度,但钢材出口市场或许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5683万吨,同比增长35.4%,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出口至美国、欧盟、泰国、印度、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总体水平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

  市场人士预计,国内钢铁出口强劲的趋势10月仍会持续。普氏能源发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10月中国钢材新出口订单的指数由9月的58.04跳涨至70.96。

  普氏能源资讯钢铁与原材料执行主编Paul Bartholomew日前表示,目前中国钢铁市场正在试图通过出口渡过难关。钢铁行业仍在与产能过剩作斗争,但钢材的主要消费领域——房地产建筑业仍不景气,因此中国钢厂及贸易商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外的消费者。

  国内某大型钢企负责人分析称,今年以来,国内钢材出口形势好转,主要是由于国内经济形势不好,而国际市场经过前几年去库存化、去杠杆,其对钢材的需求在好转。

  另外,国内钢铁行业的竞争力增强也是出口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今年以来,铁矿石价格大幅下挫,提升了中国钢铁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国内钢铁工业的竞争力比以前进一步提高了,国内钢价与国际产品的价差越来越大了,目前国内螺纹钢期价在2600元/吨左右,而在东南亚一些市场钢材还能卖到3500—3600元/吨,欧洲国家卖得更高。”上述大型钢企负责人称。

  “今年我们的出口很好,去年出口总量在20万吨左右,今年已经有40多万吨,出口量较去年增长一倍多。从9月开始我们就已经接到了11月、12月的订单,现在基本上是订单式生产。”该大型钢企负责人表示。

  在何杭生看来,国际市场对中国钢材出口反倾销力度减小,也是今年钢材出口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今年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反倾销案件,相对来说比2013年要少,且贸易摩擦国从之前较为集中的欧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至亚洲、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已经开始收敛。”何杭生称。


(责任编辑: 宋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多地强制钢企限电限产      2013年12月19日
  • · 钢企白名单第二批公布      2013年12月10日
  • · 一吨钢利润买不了一瓶矿泉水      2013年12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