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黄金周”期间,虽然A股暂时休市,不过国内外依然出现许多重大事件,可能会多节后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国内方面,9月30日国内的地产政策进一步放松;10月2日国务院发布地方债管理新规。海外方面,美国就业数据超预期,美元维持强势。从目前来看,四季度A股面临的环境是好于三季度,一方面,新一届政府的政策线索已经从模糊走向清晰,极大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随着“供给+需求”政策的同时发力以及基数效应的减弱,今年四季度的同比数据有望出现弱改善,对于市场构成支撑。
国内方面,地方债新规、地产松绑等政策使得“供给+需求”双向发力的政策路径越来越清晰,而不是单纯的“供给学派”,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主推产业转型、放松管制、税收改革等措施,这让我们看到了80年代美国“里根新政”时期“供给学派”的身影。需要注意的是,“供给学派”往往会对需求端形成抑制,比如在供给端如果大力减税,那么势必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需求端的政府投资就会下降,这可能在政策执行初期带来系统性风险——在“里根新政”初期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当时财政支出的大幅削减和应对高通胀的强力加息使美国经济在1982年遭遇了一次严重的“二次探底”,股市也很低迷。最终里根政府做出政策修正,在保障供给端改革的同时,通过财政赤字规模翻倍、并加大国债发行力度等措施,加强了需求端的财政扶持力度,最终“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使美国经济迎来了7年左右的健康增长期,股市更是迎来了二十年“长牛”。反观国内,大家都知道本届政府的核心工作是“调结构”,但对于究竟是“捅破泡沫调结构”还是“既稳增长又调结构”始终存在争议,前者是单纯的“供给学派”思维,而后者是“供给和需求兼顾”的模式。本次国务院发布地产债新规,严格限制地方政府新的举债规模、剥离地方融资平台,这都会影响未来的政府投资规模,看起来会抑制需求;但另一方面,又对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松绑以刺激地产销售和投资,前期还发布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鼓励制造业投资,这些措施又是对需求的刺激。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可能意味着政府不会采取“捅破泡沫调结构”的单纯“供给学派”思维,而是采取“供给+需求”双向发力的政策路径,这样的政策路径有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
外围市场上,“强势美元”可能维持,但资金不一定会从新兴市场回流美国,关键是要区分“美元”和“美元资产”。10月3日在美国发布强劲就业数据后,美元指数大幅上涨,7月以来美元指数已上涨近7%,有投资者担心美元持续升值会带来全球资金从新兴市场(包括A股)回流美国。但我们认为,“美元”和“美元资产”应区别对待,只有当“美元资产”也会有明显升值预期之后,资金才会流向美国取购买美股 、美债、美国不动产等“美元资产”。笔者认为本轮美元上涨,一是由于美国的经济复苏力度明显好于欧洲和日本(欧元和日元是美元指数的主要比价货币);二是美国的加息预期不断提前,持有美元确实能获得不错的套利收益。但是反观美国本土的美元资产,如股票 、债券、房地产等,他们的价格在2011年之后就开始回升,背后的支撑力量恰恰是低利率和宽松的流动性,如果美国加快退出量化宽松的步伐,并提高利率,这对美国本土的美元资产价格反而会形成打压。因此,笔者认为如果美国经济复苏和就业改善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确认之后,从外汇配置的角度,美元确实值得超配;但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美国本土的美元资产并不会具有吸引力,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大量资金从新兴市场撤离回流美国的局面,不必过于担心其对A股市场的冲击。
展望四季度,A股除了“前期已涨太多”这个问题之外,其他因素均比较正面,有望继续维持强势。如果从传统的策略研究框架来看,其实四季度A股面临的环境是好于三季度的。一方面,三季度的基本面环境非常差,而随着“供给+需求”政策的同时发力以及基数效应的减弱,今年四季度的同比数据有望出现弱改善,三季度数据或是全年低点;另一方面,新一届政府的政策线索已经从模糊走向清晰,不会“捅破泡沫调结构”,而是“既稳增长又调结构”,今年以来出台的降低小微融资成本、定向降准、SLO、SLF、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针对性都很强,极大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