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65年的岁月。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从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到挣扎中摸索前行,从被誉为“世界奇迹”的高速发展到进入理性回归的转型期,人民币——共和国经济历程的“亲历者”,也历经波折坎坷,走向“新常态”。
走向世界的人民币
9月29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欧元的直接交易,人民币国际化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中国人民大学编制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显示,截止到2014年第二季度,该指数值为1.96,比2013年末的1.69提升16%,而在2013年初,该指数值仅为0.92。
近年来,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币值的国际认可度不断提升,在新的经济格局中,人民币不断寻找突破口,成为世界货币体系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3.2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5%。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统计,人民币已经取代欧元,在国际贸易融资中成为第二大最常用货币。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认为,“自贸区账户”这一平台,为未来大踏步地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设施环境。“随着自贸区账户的畅通,我们将上演一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戏。”孙立坚说。
走向虚拟的人民币
从1998年招商银行首家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到2004年支付宝“横空出世”,再到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币也向着“虚拟化”的方向演进——10多年前中国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存折”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储蓄卡、信用卡,甚至仅仅是PC端和手机端的账号密码。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网络、手机和非接触式支付的年度交易金额将达25000亿美元,并在2019年达到47000亿美元。而目前,中国在线零售商阿里巴巴占全球B2C和C2C交易量的20%。
如果仅仅随身携带一部手机出门,是否能够顺利度过一天呢?物趣网CEO钱泰铭近期就做了这样的尝试,“无论是购物、交通还是就餐,都没有问题。”他告诉记者。
汇付天下有限公司总裁周晔认为,无论是交易的总量、产品的种类,还是用户群的规模来看,中国的支付行业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以超过5亿并且仍高速增长的手机网民为依托,随着应用场景和数据服务的创新发展,人民币的虚拟化时代或许已经到来。
走向民间的人民币
如今,在大陆首富的排行榜上,民营经济的代表人物笑傲群雄。马云、李彦宏、王健林……这些名字的背后,恰恰是一曲时代变迁、个人奋斗与价值创造的交响。
2014年半年报显示,工商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规模已达6757亿元,户均资产规模达1719万元,而招商银行的户均资产规模更是达到了2267万元。
“中产阶级理财”同样增长迅速。据业内人士介绍,100万元投资门槛的信托产品规模和普遍5万元起售的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均已经超过12万亿元。
盛大资本副总裁叶蕙芳认为,在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的今天,“草根理财”正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仅一年多时间,余额宝的规模就已经突破5000亿元;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新模式的追捧热度有增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