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物流(600575.SH)掉进了一个“百亿债务黑洞”。该公司9月24日的公告显示,皖江物流全资子公司淮矿物流的债务总额高达167.49亿元,同时有161.57亿元的债权,其中有109.70亿元已到期但难以收回。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皖江物流如何从一个美好的“生产资料领域阿里巴巴”的故事跌落到无尽的债务深渊;其间,上市公司是否又有所懈怠、失察;信息披露上是否又完全合规,等等,这家上市公司仿佛就在一夜之间便成为整个A股市场的焦点。
祸起斯迪尔
9月5日,皖江物流停牌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其总市值定格在了119亿元。
“心急如焚啊,既想知道公司什么时候复牌,又怕死这件事。”一位个人投资者满面愁云地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倾诉。
百亿元的债务黑洞被曝光,对于总市值仅有119亿元的上市公司究竟意味着什么,很多投资者无法去判断。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按照A股市场黑天鹅事件的一般性规律,皖江物流一旦复牌,或将面临多个无量跌停。
导致这一切发生的“主角”,也已经浮出水面——皖江物流的全资子公司“淮矿物流”及其控股的“斯迪尔”。
斯迪尔一度是皖江物流“电子商务概念”的着眼点。
去年7月,皖江物流工作人员在“上证e互动”如此回复投资者:斯迪尔总体发展战略:现阶段围绕钢铁现货交易,搭建“钢厂+仓储基地+交易平台+客户+银行参与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五位一体的交易体系。在钢铁行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将该模式向其他大宗商品领域拓展。
2010年底,公司控股股东淮南矿业集团重组芜湖港时,还将淮矿物流作为优质资产注入到公司旗下,淮矿物流成为了芜湖港的全资子公司。2012年11月16日,淮矿物流重组斯迪尔电子交易平台,收购了后者50%的股权,并成为斯迪尔的控股股东,淮矿物流从此向大宗生产资料的现货电子交易领域转型。
三个月之后,上述美好故事中的斯迪尔,已向中小投资者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张开了“血盆大口”。
斯迪尔官网资料显示,与淮矿物流斯迪尔钢贸电子商务平台合作的银行有14家,它们分别是: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和光大银行。皖江物流公告称,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部分银行以金融创新名义,向企业推介所谓“商贸银”业务,但由于其操作流程不规范,导致风险积聚、加大、放大,淮矿物流所负担的金融类债务中,绝大多数是由“商贸银”业务形成。
截至记者发稿时,民生银行已经在上海向淮矿物流提起诉讼。截至9月5日,淮矿物流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20多个账户已经被全部冻结,冻结金额共计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