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新常态下信贷难题

2014年09月25日 11:02    来源: 中国经济网——《农村金融时报》     戴蔚珑

  央行日前公布了8月份的主要经济活动指标,工业生产同比增速放缓至6.9%,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经济增长在二季度短暂复苏之后再现颓势。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转变。在过度信贷和货币超发的狂奔猛跑之后,高投资和高储蓄的增长模式再难以为继。在急剧攀升的负债水平下,去杠杆化成为确立新常态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高杠杆蕴藏高风险

  今年6月底,我国总体债务水平显著上升,总债务与GDP之比已经达到251%。与此同时,我国的债务结构并不合理,政府和居民部门负债较低,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负债则持续高企,债务占GDP的比重已超120%,聚集了大量风险。

  从行业分布上看,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一些产能过剩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如机械、造船、地产、建材、基础化工、钢铁等。这类行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且周期性强,对资金成本上升的敏感性较大,利息支出负担最为显著。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我国经济的杠杆率自2009年以来上升较快,用广义债务与GDP的比例或M2与GDP的比例来衡量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我们用100多个国家的数据所做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较高的杠杆率意味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在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部门,杠杆率过高的问题比较明显,值得特别关注。”

  当前经济增长过于依赖银行贷款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后果便是全社会的金融风险过分集中于银行系统,这种结构的失衡在经济波动时会起到推波助澜和风险共振的作用,容易放大风险且不利于管理部门根据经济形势及时微调。

  加杠杆还是去杠杆

  在日益深化的改革压力下,对于杠杆的去留增减也呈现出不同的意见和矛盾。各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要重新增长,就必须经历严厉的去杠杆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央行紧缩信贷,降低债务总规模。然而这种去杠杆方式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著的,尤其是在企业层面,因为目前融资难和融资贵依然是制约很多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工商银行前行长、中国银监会特邀顾问杨凯生表示:“目前新增贷款数额依然高企,这有国民经济总量扩大的因素,也有所谓金融深化的原因,但必须承认从宏观上看,我国的经济增长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是过度的,我国企业从银行的融资是过度的。我国应该下决心进行去杠杆,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

  在杨凯生看来,不少人对银行应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理解不够全面,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比如经常听到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剖析,全面看待。要正确看待银行信贷的功能和作用,办银行有明确的资本充足率约束,办企业也应该将本求利,不能总是希望通过做无本生意,完全靠借钱企业就能发展,就能获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也认为,新常态下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也要有所提升,钱要用在刀刃上。他举例说:“我记得广东为了支持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要拿出一百亿元,每年20亿元来支持新兴产业,结果资金有去无回,没有效果,而且容易产生腐败。后来广东吸取教训,设立一个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通过专业团队运作,用政府引导资金调动民间资本,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负债和杠杆对经济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加杠杆意味着暂时提高企业的偿付能力,提振实体经济。然而长此以往,就会推升企业债务风险,加大企业现金流压力,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

  对于未来负债率何去何从,海通证券研究员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中央政府加杠杆,地方政府控杠杆。由于地方政府负债率快速上升,亟需通过“控增量、压存量”化解债务风险。同时,中央政府不接受经济断崖式下跌,只接受经济缓慢下行,并希望保持经济合理增长,投资将是其主要抓手,因此缓降速要依赖于中央加杠杆。

  新常态要有保有压

  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过渡,在宏观上体现为经济增速的下行和增长质量的提升,而就微观企业而言,新常态则意味着其盈利不再依赖于简单规模扩张,而是通过压缩成本和提升效率来实现效益。

  对于实体经济的信贷依赖,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新常态的内涵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降低银行贷款。新常态不仅要去掉旧的生产方式,还要有新的增长方式来填补空间,单纯地去杠杆不能称之为新常态,还会导致经济下跌,造成硬着陆。”

  他认为,在去杠杆的同时,要有保有压,注意培育新的消费点和增长点,形成内生性的增长方式。“不能简单地去杠杆、去产能、去僵尸,把形势恶化当做新常态。要有更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的增量。”他说。

  中信证券研究部宏观组分析认为,杠杆率是内生的经济运行结果,如果只是控制货币发行和信用扩张,则无异于缘木求鱼,本末倒置,不仅不会降低杠杆率,其结果也不会有任何意义。控制杠杆率需要从解决经济内部的问题入手,这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而不是采用控制一切信贷等似是而非的政策措施。

  无疑,未来我国经济将通过更多方式来去杠杆,包括完善中国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控制过剩产能继续扩张等。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