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不惧成本高出PC端 P2P平台加速渗透移动端

2014年09月20日 07:15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李 冰

  网贷天眼的数据显示,截止到9月10日,全国1437家P2P平台有79家上线了APP,占6%左右

  近日,多家P2P投资平台官方APP正式上线的消息接踵而至。

  2014年,既是P2P行业去芜存菁的一年,也是优质P2P平台竞相圈地的一年。近期,随着老牌P2P投资平台官方APP的正式上线,网贷行业的战火已经烧到了移动端。

  有业内知情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众多P2P平台推出其官方APP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让用户能够更方便地使用该软件,随时随地查看收益或者进行相关投资。

  来自网贷天眼的数据显示,截止到9月10日,全国共有1437家P2P平台,而有APP的平台只有79家,占6%左右。

  P2P移动端交易量不断攀升

  2013年9月,宜信宜人贷率先推出了首款无抵押信用借款咨询服务APP,用户可以通过该APP完成注册、申请、账户管理及还款,这是P2P首次在移动端打通全流程操作环节。随后积木盒子等多家P2P的官方APP也正式上线。

  在微信方面,拍拍贷、人人贷、陆金所、有利网、红岭创投等都是通过官方微信订阅号进行消息推送。

  在本报记者采访中,多数P2P网贷平台均表示移动端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以宜信公司推出的“宜人贷借款APP”为例:宜人贷借款APP于2013年9月上线,上线四个月,下载人数已突破30万。据了解,宜信是业内率先实现P2P业务移动化的企业,宜人贷借款APP可直接通过手机客户端提交借款申请与个人资料,并可及时获悉借款获批信息,整个申请过程最快不到3分钟。

  中国平安旗下陆金所在2014年3月20日召开“What next记者会”,陆金所副总经理戴修宪指出,去年陆金所LUFAX推出手机终端,到去年年底已有35%的交易额,预计今年年底将增至70%。

  普天贷微信平台上的投资端在2014年3月份上线,普天贷创始人吴海生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APP的交易额占比在10%左右,预计年底能达到15%。微信端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能充值,要从电脑充值后再去移动端投资,这就让移动端的应用大打折扣。预计3个月内将改善这一情况。”

  微金所董事长范忠民也称,目前APP端实现实现交易额5260万元,占比10%,预计年底达到15%。

  但P2P的移动端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网贷天眼副总裁袁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P2P平台的APP等移动端更多是互联网PC版本的延伸,和原有的网站功能保持一致,在用户离开PC时还能够继续投资或关注平台。而移动支付的成本较互联网要高一至两倍,因此目前APP平台主要还是集中在高大上的平台或是注重用户体验上。”

  移动端安全存隐患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众多P2P网贷平台在规划产品时,把PC端和移动端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思考。具体来说,第一步是先自主开发PC端,在通过PC端积累了一些客户的基础上,再向移动端进行渗透。

  有的P2P平台开发了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移动端,通过关注平台官方微信,实现注册、投标、提现等PC端的功能,同时,微信公众号可以推送公司的图文消息。真正实现PC端和移动端的双轮驱动。

  根据InMobi发布的《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的有效媒体接触时间为5.8小时。手机凭借104分钟的使用时间成为最受欢迎的移动媒体。91%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表达了在2014年将会进行移动端支付的意愿,预计2014年移动金融将迎来井喷。

  该报告认为,移动互联大势所趋。目前,手机已在娱乐、信息获取、沟通三个方面超越了PC互联网,移动金融等有望成为2014年爆发性的增长点。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向移动端渗透必将是大势所趋,相较于PC时代,移动端更加看重用户的活跃度和黏性,更加追求用户体验。未来谁抓住移动端入口,谁就抓住了市场先机。

  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移动端的安全弱于PC端。

  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霍肖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P2P首先在网上兴起,但是容易遭受黑客的侵袭,如果没有强大的网站运营和软件功能,意外网络情况甚至可以让一个平台倒闭,同时也让客户蒙受损失。移动端也需要加强软件防毒以及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把控,如果手机移动端软件开发成熟,则有利于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袁涛认为,“移动端产品目前并不能够有效地解决平台在借款人和平台经营性风险,P2P平台最大的创新应该是风控的创新,目前移动互联网和征信、信息披露关系并不大。如果平台有足够多的借款人在移动端沉淀的信息,才有可能对平台的风控产生改变。”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