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川国际神秘重组方起底:85后老板身家上亿

2014年09月17日 07:14    来源: 成都商报    

  在从主板退市近10年后,今年8月初,川内原老牌上市公司中川国际(目前证券简称:中川3,代码:400040)在代办股份系统发布公告,宣布公司迎来意向重组方。一家名叫成都鸿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德投资)的神秘黑马,拟以“偿债10亿、注资3亿”的条件参与中川国际重组。

  虽然上述重组还需获得有关部门的审批而存在变数,然而,外界对神秘的鸿德投资及其实际控制人却充满好奇。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出于何种考虑想要接手中川国际?最难的问题是,10亿负债如何偿清……

  经过多番联系后,近日,鸿德投资集团董事长张磊终于同意接受成都商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这位现年不到30岁的“85后”自称17岁赚得人生第一桶金,靠包装旧楼发家,如今身家已过亿元。

  中川重组方案正在推进

  中川国际于1994年在上证所上市,主营业务为国外工程承包、提供技术劳务等。2005年9月,由于连年亏损,公司黯然退市,随后股票转至三板市场(即代办股份系统)进行交易。

  今年初,中川国际通过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征集重组方,开始重新被外界所关注。根据中川国际大股东———四川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国投)通过交易所发布的公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中川国际资产1110万元,负债100974万元,净资产为-99864万元(未经审计)。不过,即使是在严重资不抵债的情况下,中川国际的重组门槛并不低———这源于它今年两度挂出重组公告中的要求,其中“偿债10亿、注资3亿”成了最大的关注点。按照四川国投的要求,重组方须向中川国际注入3亿元净资产,年利润不低于3000万元。此外,在“重组方对中川国际实施重组应达到的基本效果”一项,四川国投要求,中川国际现有债务得到清偿,现有债权按一定比例得到实现。重组完成后,重组方将成为中川国际的第一大股东。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就像一场“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对此,张磊透露,目前鸿德和四川国投正配合处理中川国际的历史遗留问题。对外界最关注的“偿债10亿”,张磊表示“偿债不是问题,为了拿下中川国际,前期我们各方面的投入其实早已大于这个数字”。

  不过当记者问到上述投入具体投在了什么方面时,张磊并未详细透露,只告诉记者,经过沟通,鸿德投资已成立重组工作专门小组,“都是解决债务问题方面的能手”,在财务、法律等领域有充足的经验。

  据了解,中川国际通过西南联交所发布的重组公告中称,重组方案需在6个月内制定完毕,并报四川省国资委审批。对具体重组方案,“大体框架已经出来了,但细节仍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逐步确定,下周我们还要再谈。”针对公告要求中的“注入3亿资产”,张磊表示还未确定细节,“究竟是哪几块目前我也不知道,这些都要在下一步谈判中逐步确定,当然不排除注入资产值超过3亿的可能。”

  “需要发掘别人看不到的价值”

  在外界看来,重组方主要看中的是中川国际的壳资源。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还未有退市企业从三板重回主板的先例,退市10年且负债高达10亿元的中川国际想要重回A股主板,难度可想而知。此外,重组方案能否在规定时间获得通过也是问题。

  那么,意向重组方鸿德投资是出于何种考虑有意接手中川国际的呢?

  “其实我6年前就为中川国际处置过资产。”张磊告诉记者,“大概2008年时,我刚开始涉足资产管理行业。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中川国际出国服务中心的房产和土地通过法院正在进行拍卖,当时我们正好通过法院竞拍获得了这部分资产,并最终进行了处置。”

  即使张磊本人也没有想到,6年之后他会有机会接盘中川国际。据张磊回忆,2008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因为经济大环境不好,所以买进的资产都以很低的价格成交,然后经过包装后能以不错的价格卖出。张磊透露,正是在那段时间,他的身家从百万级升至千万级。

  据了解,如今鸿德投资集团名下资产已近40亿元。“早在2010年,我们就密切关注上市公司的壳资源,A股市场上的公司,我们进行过实质性谈判的有四五家,最终选择中川国际也是多方比对和选择的结果。”虽然外界对中川国际不太看好,张磊却表示,接盘中川是最合适的选择,外界的评论和看法都不是自己做出选择的依据。

  被外界视为“旧楼包装专业户”的张磊认为,资产管理需要有独辟蹊径的眼光,“旧楼价值本身已经打折了,而要将旧的东西翻新自然需要从中发掘别人看不到的价值,中川国际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事物的价值人人都能看到的话,那生意也太好做了。”

  中川国际复牌“有难度,有希望”

  采访过程中,张磊对接盘中川国际后复牌抱有很强的信心。尽管此前并无三板企业重回主板的先例,但张磊仍指望“2~3年能够回到主板”。

  “中川国际的负债和重组要求让许多人忽略了它的股东背景、历史身份所带来的有利价值。”他说,“中川国际是A股第一批上市公司,对中国经济支持很大。”

  至于究竟怎样将“有利价值”转换为“实际价值”,张磊并未直接答复,只是客观地承认,处理中川国际的债务确实有难度。“目前还有一些主要集中在非洲的海外业务要处理。”他说,“复牌对于任何一家三板企业来说肯定都是有难度的,但是企业有实力,地方政府也有很强的意愿,目前企业和政府以及各方面都在努力。我相信如果能把中川国际这个川内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保住,对各方都是一件好事。”

  新闻背景

  以擅长收购旧楼著称的鸿德投资名下资产近40亿元,目前运营项目包括春熙路商圈内的横九龙巷、红星路电子大厦等。去年5月,鸿德在重庆以4.41亿元成功拿下解放碑的一个烂尾楼项目,并斥资10亿元进行包装。今年5月又投资10亿元拿下成都春熙商圈的原“紫薇酒店”和原“太平洋春熙新馆”项目3.7万平方米的物业。

  张磊

  让待重组资产回春

  比赚钱更有成就感

  此前,关于鸿德投资掌舵人的身份一直扑朔迷离。这位年轻的85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带着疑问,成都商报记者对张磊进行了独家专访,试图为大家揭开鸿德投资及其掌舵人的神秘面纱。

  白手起家

  17岁赚得“第一桶金”

  “我完完全全靠自己打拼,一步一步白手起家做起来的。”张磊描述自己的家庭背景,“很普通、很平庸的条件,小康家庭,还真说不出有什么特别的。”2005年,张磊还在别人的公司打工,主要是找到一些缺资金的房地产项目做投资。那一年正是房地产热钱汹涌的前夜,张磊回忆说,当时的楼市火得只要乙方有项目、有地块,他们公司就敢投钱,然后大家就一定能赚钱。也就是在2005年底,当时才17岁的张磊通过运作房产项目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差不多30万元,当时赚到钱就买了一辆车,然后跟着别人继续做项目,帮他们包装、运作项目,现在听起来感觉这个钱很好赚,实际做起来有很多繁琐的细节。”通过运作一些项目慢慢累积一定的资本之后,张磊在2007年成立鸿德投资,当时身家已到百万级。公司成立的第二年,他迎来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跳跃”———当时位于成都三环路的金府电机市场因债务困扰,其中数十家商铺拍卖,总价从一开始的5800万元连降3次都没有投资人愿意接手。当时正值年底,很多人资金周转不过来,也并不看好这个市场。而张磊出手以1000多元/平方米的价格买进,仅过一个月就以2800~3500元/平方米的价格出手。生意做完,张磊的公司获利1000多万元。这一年,他刚满20岁。

  拓展业务

  一年坐飞机220次,飞40万公里

  刚入行几年,张磊就迅速累积了足够的经验,成为投资市场上包装营销的高手。不过他强调,这种以便宜方式买进再以低于市场价出售的快销方式,听起来像是拣馅饼般容易,但正是这样的“假象”让不少杀入这个行当想捞快钱的人最终被套。“每一个项目都有每个项目的特性。旧楼包装不是一个流水线,而更像私人定制,并非简单地买进卖出就能把钱赚到。我们的做法是长期持有,不断提升资产的附加值,随着不断累积将整个资产价值做大。”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凭什么?”———“凭什么这么年轻的你能够后来居上?凭什么你的每次独辟蹊径就能赚到钱?”“其实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凭什么就是我?”张磊给自己总结的是机会与坚持,第一是自己抢得了先机,成为成都最早做这一行的一批人,之后行情不好了;第二就是在一个行业里面坚持不懈走下去。

  如今30岁不到的张磊已运营着近40亿元资产。他透露,除了在成都、重庆收购了资产以外,自己在上海也建立了分公司。“我在西安、武汉等地也在开拓市场,所以一年365天差不多有200多天不是在外地就是在前往外地的路上,算起来大约要乘220次飞机,飞40万公里。”张磊说,“收购旧楼、资产重组都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看着让一件破旧或者将死掉的东西起死回生,有一种‘妙手回春’的神奇,这一过程比赚钱本身更有成就感,而钱只是最后结果的一个体现罢了。”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