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穆矢:银行资管“内外”同发力

2014年09月15日 07:26    来源: 国际金融报     赵怡雯 谢隽

在资管业,银行在最近十年内“势如破竹”,已经不是秘密。

  在日前举行的2014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国际金融报》记者遇见了浦发银行副行长穆矢。他承认,银行资管在资管行业内已经“有了地位”。“从前,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叫作银企合作。现在,在资产管理领域,银行和各类其他金融企业,甚至和非金融企业基本上在一个起跑线上做生意。银行和自己的客户,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在平等地开展业务,这是银行向自己本质回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喜不自禁”的味道。

  据国内媒体报道,目前中国国内银行的理财余额已经超过12万亿。除了数量,质量也在不断变化——另类投资、衍生产品等“新玩意儿”也在银行理财投资中出现。“这是结构的重大变化,也是银行趋势的重大变化。”穆矢告诉记者。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穆矢说,20多年来,国际商业银行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不断探索自身的资管模式。商业银行通过委托的关系,为客户提供财产保值、增值服务的同时,也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的服务。“商业银行本身是长期经营风险的企业。在这一方面,它比一般的企业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他说。

  穆矢告诉记者,要让商业银行的资管业务再上一个台阶,必须“内外”一起发力。“外”,即法律;“内”,即银行内部业务转型。政策的“东风”加上银行内部的业务调整,才能真正加速银行资管的发展。

  穆矢坦言,在法律这一块,目前中国还缺少一部实实在在的民商法。“我国有相当多的法律,甚至有很多规范性文件,高级一点的是政府的规章制度,但都不是基于民商法系的法律。这种情况下,很难创设一个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商业环境”。

  “现在,大多数问题出现了以后,大家不是寻求法院的司法救济,而是去上访,觉得这样才有效。我个人的理解是,我们的信访机构工作效率越高,我们的司法系统就越被边缘化,我们就离法制越远。商业银行要真正做到服务于市场,实现‘市场化’,决不能少了法律政策的指引和监督。”

  从内部来看,商业银行需要经历市场化的投资转型。“一、从固定收益投资向净值化组合投资转变。固定收益型和类固定收益型投资是市场上面银行理财产品的主体,但现在开放净值产品也越来越多了。二、向主动投资组合的管理转化。三、由单一投资收益服务向综合化市场增值服务转化。”穆矢如此分析。

  他说,现在市面上的理财产品主要还是以单一的形式呈现在顾客面前,所以产品的同质化还是比较厉害的。“产品差不了太多,就比收益率。”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资产管理的覆盖领域可以是十分广泛的,从税收、不动产的筹划到养老、风险预算的策略、咨询等。这是一个广阔的领域,中国商业银行的资管也可以如此——海阔凭鱼跃。

  这个过程需要多长?穆矢无法给出答案。但他预言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随着全球财富的积累,随着中国人财富的积累,这个领域的前景是非常广大的。但我也相信,它发展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伴随着波折和失败。这就需要我们一起去努力建设一个好的环境,去迎接银行资管的春天真正到来。”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银行高管薪酬应权责利统一      2014年09月15日
  • · 兑1元 不同银行刷卡额相差两倍      2014年09月13日
  • · 监管层要求涉事银行自查风险      2014年09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