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投资的“绣球”正在成为看好保险机构的新“彩头”。虽然“出海”前景尚不明朗,但寻找资金委托管理“选秀”的行动已经开始。继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海外投资房地产之后,更多保险机构正在试探海外投资蕴含的空间。与境内外机构商谈委托投资、“借船出海”的故事正在开头。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多家机构正在与境外具备经验积累的资产管理机构进行委托投资等方面的洽谈工作,但选聘结果仍存在不确定性。在险资锚定海外投资时机的前提下,下半年境外投资有望出现新手笔,但在投资额度上或以“试验”性质为主。在探路境外投资空间方面,经验积累、人才配备仍对保险资金“走出去”构成掣肘。
锚定投资时机 下半年有望出现新手笔
8月29日,保监会网站公布批复函,同意中邮人寿开展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业务,同意其聘请康宁公司(Conning,Inc)为境外受托人,聘请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为托管人。批复函要求中邮人寿“统一配置境内外资产,合并计算大类资产和具体品种投资比例,确保符合监管要求”,并及时跟踪评估境外投资情况,加强受托人履职监督,强化托管人保管和监督职责,确保保险资产安全完整。
这也成为继中国平安出手购得位于英国伦敦的劳合社大楼、中国人寿参与交易英国伦敦金丝雀码头10 Upper Bank Street 大楼并持有其70%股权、中国人寿对全球知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TPG进行股权投资之后,国内保险机构再度谋求“出海”的新动作。与前两者有所不同的是,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2013年度营业收入240.66亿元的中邮人寿,并不在大型保险机构之列。
有上市保险公司资管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保险机构境外投资的实际比例和监管层提出的大类监管比例上限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各保险资管公司、保险公司资管部门正在积极研究这方面的投资时机和可能拓展的空间,下半年业内或有新的“手笔”出现。
保监会2月公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提出针对保险公司配置大类资产制定保险资金运用上限比例,在境外投资余额方面,要求保险资金运用合计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5%。保监会相关人士表示,全行业海外投资比例不到1%,实际情况与政策放开的空间有比较大的差距,但同时,保险资金加大对海外资产配置的大趋势已定。
这一说法亦得到前述资管人士的认同。据其介绍,虽然各保险机构在境外投资具体比例上不尽相同,但从整体来看,与15%的上限比仍相去甚远。这方面理论上的投资空间较大,不过要达到较为可观的投资比例,还需要一个过程,“问题在于行业整体上对于境外投资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都很谨慎”。
中国人寿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部分大型保险机构在境内不动产投资方面已经积累一定的经验,所以在境外投资上,会比较倾向于从不动产投资入手。但从长远来看,境外投资的形式会多样化,投资行为可能是多种投资形式的复合,甚至是境内外投资的复合。
而媒体公开消息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中国人寿与卡塔尔投资集团、Canary Wharf Group Plc共同成立SLP(独立合伙有限企业)并购得伦敦10 Upper Bank Street大楼,中国人寿在该SLP中便以LP角色存在。而中国人寿在对TPG的股权投资中,则将与TPG共同承担GP责任,并承担起资金管理的工作。
借船出海 中国人寿频频接触境外资管
与保险机构委托境内机构管理类似,委托外部机构管理,也成为险资“借船出海”的选项之一。前述资管人士表示,国内保险机构一般更倾向于选择资产管理经验丰富的机构作为境外受托人。
以中邮人寿的境外受托人康宁公司为例,其官方网站信息显示,康宁公司1912年成立于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以保险业及相关投资作为主业。1988年前后,该公司逐步在第三方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中居于领先地位。
中国人寿在境外投资管理人的选择上也正在接洽商谈。中国证券报记者独家获悉,中国人寿正在与包括美国贝莱德公司(BlackRock, Inc.)在内的多家资产管理机构接触,寻求保险资金委托管理方面的合作。
贝莱德公司官网信息显示,贝莱德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成立于1988年,前身是美国黑石集团(The Blackstone Group)相关业务部门,早期主要关注固定收益领域,其业务随后逐步扩展至投资管理、风险管理及相关咨询服务等领域,并从黑石集团分出。
贝莱德与中国人寿早有交集。中国证券报记者查询WIND资讯的中国人寿H股定期披露报告内容发现,贝莱德公司在2009年至2013年多次出现在中国人寿H股股东名单中,排位稳定在第二名或第三名,作为机构投资者,其占已发行普通股比例最高时达到1.84%(2012年年报数据),最低时为1.48%(2010年年报数据)。
知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中国人寿正在接触的目标境外委托管理人不止一家,贝莱德只是“可能”的受聘方之一,但合作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最终选聘结果要视各方谈判进展情况而定。
中国人寿股份公司财务总监杨征在8月28日的中期业绩发布会期间表示,境外投资方面,中国人寿将在选择有实力的委托投资管理人基础上,逐步实现常态化。近年来,监管政策放开为中国人寿进行全球化资产配置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从资产负债的匹配、进一步分散风险以及通过投资安排获取超额收益的角度来说,海外投资都会提供新的机会,但其中也蕴含风险。“特别是相对于我们总体的可投资资产体量来说,金额绝对值不一定小,但相对的比例不会很大。”
杨征表示,在监管允许的条件下,中国人寿正在着手推进海外投资工作。在风险可控、对于公司收益有正贡献的情况下,未来将积极稳妥地逐步提升海外资产配置的比例。“目前海外投资风险还很大,需要知识积累、国际经验和对海外市场的判断研究。第一步先要选择有实力的委托投资管理人,这方面目前还没有确定。”
前述知情人士表示,在境外资金运用委托人的选择上,国内保险公司“出海”前先“选秀”将成为一种普遍形式。监管层对于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思路和保险业新“国十条”等政策,都给保险资金境外投资预留了空间。
境外投资起步 经验人才仍成掣肘
公开信息显示,多家保险机构正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境外投资布局。2013年12月,新华保险旗下的新华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开业,中国太保则正在通过全资子公司太保香港开展境外业务,中国人寿与香港子公司于2013年9月续订境外委托资产投资管理协议。
在近期各家上市保险公司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对于加大境外投资的构想也被屡屡提及。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表示,中国平安未来3到5年将扩大资产组合中的海外投资比重,今年有300亿元投资海外资本市场的预算,主要是通过香港资产管理公司。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于业明表示,考虑到集团险资来源更多在于人民币,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性逐渐减小,境外投资推进会加快。在投资品种上,无论是权益类、定息类还是另类资产,公司都在与境外机构积极接触。人保资管副总裁石新武则表示,今后将利用在港平台积极在境外进行相应配置。
杨征在前述场合表示,中国人寿在境外投资方面对项目风险的评估会采取较为严格的考核标准,境外投资初期当量很小,需要看规模效益,境外投资的合作方都是“大家”,“打底可能至少都是亿级起步”,而中国人寿初期的投入主要是“试验性质”。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寿人士曾透露,初期境外投资额将在“几亿美金左右”,而其外币资产量约在30亿至40亿美元,中国人寿可望于下半年实质性在境外投资方面有所动作。
与此同时,境外投资业务的开展,正在对大型保险公司的境外投资能力形成考验。前述知情人士表示,保险机构境外投资“低配”的情况至今未见明显改观,一方面与其缺乏相关经验,以及出于控制风险、偿付能力的考虑未投入较大精力有关,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也对业务开展形成掣肘。
保监会2012年印发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要求,境外投资委托人设置境外投资相关岗位,境外投资专业人员不少于3人,其中具有3年以上境外证券市场投资管理经验人员不少于2人,受托人需满足“境外投资专业人员不少于5人,其中具有5年以上境外证券市场投资管理经验人员不少于3人,3年以上境外证券市场投资管理经验人员不少于2人”等条件。
“现在向监管层申请开展境外投资资格时,符合监管要求的人员配备不足,已经成为一个问题。”前述资管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一旦发生人员外流情况,保险机构要开展境外投资业务,就需先走招聘流程,从而对工作进度造成影响。
该人士表示,目前保险公司开展境外投资还处于尝试阶段,对公司贡献的收益不大。保险业新“国十条”发布后,期待后续能出台鼓励境外投资的细则,能适当放开相关的限制,以利于保险资金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