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湖南推进国资整合与改革

2014年09月01日 08:11    来源: 长沙晚报    

制图/邓莉娜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根据方案,央企、国有金融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薪酬将削减到现有薪酬的30%左右,削减后年薪不能超过60万元。记者昨日从湖南省国资委了解到,目前湖南正在力推省内国资整合与改革,相关方案已修改完毕,将择机发布,其中国企负责人薪酬体系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都是改革的题中之意。

  金融领域薪酬最受关注

  目前国资委对下属中央企业负责人已经形成较完整的薪酬管理办法,金融领域是改革的关注点。在金融领域,有能力进行调控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根据银行上市公司2013年公开信息批露数据显示,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年薪199.56万元;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年薪179.22万元;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年薪135.82万元;农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年薪113.36万元;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年薪112.9万元。如果以60万元年薪封顶来计算,很多董事长们的年收入要打三折了。有数据显示,国资委下属央企负责人的平均年薪约为72万元,这与银行金融企业高管的收入相去甚远。

  事实上,国有大行高管的年薪远低于股份制银行高管。2013年前10位上市银行高管薪酬排行几乎被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包揽,其中平安银行新任行长邵平更是以833.26万元的年薪夺魁。而对整个央企领域来说也呈现出两极分化,记者通过对能够公开信息的上市公司央企高管薪酬现状统计发现,最明显的就是不同行业央企薪酬两极分化颇为严重,既有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近900万元的天价年薪,也有乐凯胶片总经理郑文耀8万余元年薪的“穷高管”。

  专家:央企降薪势在必行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认为,近些年金融行业实现高额盈利,高管肯定功不可没,高薪酬也是个人能力强的体现;但另一方面国内金融市场不完全开放,政策保护严重,如果单以高盈利和高工资画等号,也不客观。此外,高管降薪势必导致部门领导、普通员工的薪酬逐级下降,这有可能引发一轮国有大行员工跳槽到中小银行的浪潮,因此国有银行的股权激励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财经评论人叶檀则指出,央企高管和职工的收入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是目前的事实。高收入群体消费到一定程度后,对消费拉动能力递减,因为他们会到国外追逐更高的名品消费,对解决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不会有太大贡献。若从央企人力成本中释放出的资金流向竞争性市场,使得中等收入人群大规模兴起,通胀预期下行,人们不再因为莫名的恐慌大规模存钱,对于拉动消费是最有力的。

  湖南正有序推进国企改革

  记者昨日从省国资委了解到,今年3月,湖南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意见全文共30条,因此被称作“湖南国企改革30条”。目前,相关的实施方案已修改完毕将择机发布。

  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是湖南省此轮深化国企改革的重头戏,归纳起来就是“上市为主、三个引进、三个允许”。“上市为主”,即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使上市公司成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织形态。“三个引进”,即重点引进中央企业、引进大型民企、引进国内外其他优势企业,推动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三个允许”,即允许国有资本准备退出企业,允许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且国有资本处于相对控股或参股地位的企业,允许创新型、研发类、基金类国有企业实行经营者员工持股,构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针对湖南国企负责人薪酬体系改革,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南并不算“重灾区”,省属国企负责人薪酬一般都处在合理区间内。也有国企负责人建议,国企高管薪酬管控要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风险、责任来确定薪酬。湖南建工集团总经理叶新平坦言,过去湖南建工集团高管薪酬最高年收入有40万至50万元,而普通员工只能拿到4万到5万元。叶新平表示,下一步将会对企业高管薪酬做适当的调整,节省出的资金将会用作企业发展基金鼓励企业创新。


(责任编辑: 关婧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