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威远生化跨界LNG 出售方“看衰”拟购资产

2014年08月20日 07:12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近日,A股上市公司威远生化(600803,收盘价13.33元)宣布,拟由全资子公司新能矿业从关联方新奥能源(02688,HK)手中购买山西沁水新奥燃气100%股权、中海油新奥燃气45%股权。威远生化表示,公司将借此进入LNG(液化天然气)清洁能源产品生产领域,这有利于增强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虽然威远生化对此次收购信心满满,但出售方新奥能源却对该行业的前景表示了担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自去年底以来,国产LNG价格跌幅明显,这些无疑为此次交易增添了一丝隐忧。

  新奥能源出售股权

  8月16日,威远生化发布多项交易议案。公司全资子公司新能矿业将分别以1.61亿元、6860.7万元收购新奥能源持有的山西沁水新奥燃气100%股权、中海油新奥(北海)燃气45%股权。其中,新奥能源为威远生化实际控制人王玉锁控制的企业,为公司之关联方。因此,上述交易构成了关联交易。

  公告显示,山西沁水新奥燃气主要从事液化天然气生产,公司拥有2套共计40万方/日煤层气液化装置。截至今年6月30日,山西沁水新奥燃气总资产为2.18亿元,股东全部权益为1.24亿元。评估值为1.65亿元,增值率为33.37%。

  中海油新奥燃气主要生产销售液化天然气与丙烷。新奥能源持有该公司45%股权,其余股权由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持有。截至今年6月30日,中海油新奥燃气总资产为1.71亿元,股东全部权益1.16亿元。评估值为1.55亿元,增值率34.07%。

  对于上述收购带来的影响,威远生化表示,通过收购,公司将进入清洁能源产品生产领域,有利于调整公司产业结构,增强公司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威远生化主要从事甲醇、煤炭以及农药生产,LNG对于公司而言确实是一个全新的行业。

  从标的资产的经营情况来看,山西沁水新奥燃气2013年营业收入为1.86亿元,净利润为1667.06万元;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44亿元,净利润1294.95万元。中海油新奥燃气去年实现营业收入6477.76万元,净利润514.36万元;今年上半年,公司的营收只有2901.64万元,净利润为2.91万元。

  作为城市管道燃气供应商,LNG是新奥能源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公司为何在此时放弃对这部分原料供应的掌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新奥能源是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也需对此项资产出售进行信息披露。

  据记者查询,新奥能源表示,公司于2000年初建设运营国内LNG加工厂以保障天然气供应,主要出于当时燃气供应基础设施不完善,下游燃气分销行业面临供应短缺的显著问题。近几年来,多条长输天然气管线及多个LNG接收码头开始运营,大幅缓解了燃气供应的瓶颈。因此,LNG加工厂对公司的重要性已大幅削减。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进入LNG加工行业,公司相信LNG供应将愈发充足,而LNG定价将更有竞争力。鉴于此,公司董事会认为,重新配置以往用于LNG加工厂的资源至其下游业务符合公司整体策略。

  国产LNG价格下降明显

  事实上,新奥能源上述对LNG加工行业的看法并非危言耸听。

  据卓创资讯发布的LNG价格指数显示,去年12月12日该指数一度达到1479.81点的短期高位,但自此之后便一路下滑。到今年7月初,LNG价格指数一度跌破1200点大关,至今也一直在1200点左右徘徊。

  某资讯网站一化工行业分析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年来,由于国内靠近长庆、四川等大气田地区,大量LNG生产工厂纷纷投产,国产LNG价格已从2012年、2013年的5000元/吨以上一路下滑至目前的4200元/吨附近。

  另外,来自政策层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近期,国家发改委决定自9月1日起调整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气门站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4元,逼近增量气的价格。据安迅思观察,目前国内已投国产LNG项目气源70%以上来自中石油,此次中石油旗下所供天然气液化项目原料气价将执行项目所在省非居民增量气最高门站价格。倘若最终据此定价,则LNG生产企业原料气成本将增加1元/立方米左右,合约1400元/吨。

  “进入8月以来,主要厂商的LNG出厂价格每吨陆续上涨了几百元,但还无法消化原料气提价带来的成本上涨。”上述分析师对此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威远生化决定,在收购完成后,将继续向包括新奥能源等关联方供应LNG产品。初步预计,今年9~12月,关联交易金额不超过1.68亿元,全年不超过5.182亿元。

  有投资者在股吧里发文称,“通过此次交易,新奥能源可以将潜在的部分原料风险转嫁到威远生化这个“兄弟”身上。王玉锁似乎有点薄此厚彼。”记者昨日(8月19日)多次拨打威远生化电话,欲了解此次收购详情,但均无人接听。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