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新常态下融资增长势必放缓

2014年08月18日 07:15    来源: 《经济参考报》     □项峥

  今年7月份,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3852亿元,为2010年以来单月最低值;社会融资规模2731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应该看到,7月份金融总量数据回落有多方面原因,既与当前经济下行,融资需求不足和资金供求通道不畅有关,也与经济新常态下,增长动力转换和结构调整有关。笔者认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融资过度扩张或将逐渐成为历史。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融资增长势必放缓。

  一是服务业对社会融资的吸纳能力将会受限。在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并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就行业特性而言,服务业融资需求主要来自房地产业与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当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服务业融资需求将会明显减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数据进行粗略估算,剔除房地产贷款后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大约为2.97万亿元,是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的42.6%。

  二是投资驱动后劲不足减少融资需求。不可否认,当前投资在稳定我国经济增长中仍然发挥关键性作用。但未来有效投资增长空间日益狭小,难度也日渐增大。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总需求增长主体将由投资向消费转化。而投资驱动渐显乏力,将会逐步减少社会融资需求。截至2014年6月末,我国本外币固定资产贷款余额25.1万元,占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余额的42.2%。若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顺利推进,这一比重势必收缩。

  三是社会融资因素在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中作用下降。在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是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但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技术进步和创新将逐步发挥核心作用,融资因素反而没有那么重要。创新驱动型企业融资需求主要集中在企业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时。但即使这样,单家企业吸收社会融资规模能力也极为有限。

  四是消费信贷发展空间总体较小。随着未来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日渐巩固,居民收入在社会收入结构中的比重将会明显上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信贷发展的空间。截至2014年6月末,我国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14.2万亿元,主要是住房消费贷款,剔除住房因素后的消费贷款规模非常有限。我国有“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依靠消费信贷超前消费并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在我国将面临更多传统与现实的考验。

  因此,面对7月份单月社会融资规模、贷款增量以及货币供应量增速等宏观金融总量的明显回落,既要警惕经济继续下滑的风险,疏通实体经济融资渠道,也要考虑到新常态下,社会融资变化的新情况。对此,金融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大可保持平常心态。

  单月贷款增量明显回落也有历史先例。2004年、2005年7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还曾经出现过净下降。货币政策取向的本质不在于“松”或“紧”,而是与实体经济的契合度。只要金融总量总体稳定,也能基本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就不要过于纠结单月金融总量数据的回落。事实上,就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贷款等指标衡量,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完全可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要。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