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诺德基金亏损之谜:规模缩水人员流失惹祸

2014年08月18日 06:4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 8月18日讯 (记者康博 李乔宇)近日,半年报的披露让诺德基金的经营状况浮出水面。同为长江证券持股的基金公司,诺德基金亏损269.88万元,而长信基金却交出了盈利2397.27万元的成绩单。据了解,成立于2006年的基金公司诺德基金从2010年就开始亏损,当年净利润为–764.85万元;2011年,诺德基金亏损额扩大至2000.33万元;2012年,诺德基金依旧亏损;2013年度,诺德基金净利润为-966.44万元。

  伴随着亏损而来的是基民信任的流失。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末,诺德基金净资产曾高达122.15亿元,而此后再无突破,到了2014年第四季度末,诺德基金的净资产已缩至32.20亿元。而与其同年诞生的中邮基金二季末净资产规模已达298.26亿元,诺德基金与其差距甚远。

  背靠大树难乘凉

  诺德基金的三大股东分别为来自美国的LORD ABBETT公司,其持有诺德基金49%的股份;其余两个股东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有30%和21%的股份。

  然而该基金公司看上去“高大上”的股东背景似乎并没能为诺德基金带来优势。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诺德基金旗下有两只股票型基金自成立以来发生亏损。其中诺德价值优势成立7年亏损13.64%,诺德优选30成立3年亏损12.20%(截至8月14日)。业绩不欠佳造成两只基金的规模逐渐缩水。最初发行时,诺德价值优势和诺德优选30净资产规模分别为79.07亿元以及11.81亿元,而二季度末,两只基金净资产规模分别缩水至18.93亿元以及3.49亿元。

  正常的逻辑下,随着基金公司基金发行数量的逐步增多,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也应该是越来越大,但诺德基金却是一个反例。资料显示,2007年,诺德旗下仅诺德价值优势一只产品,同年该公司总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元。而从2007年到2012年,诺德基金每年推出一只主动股基,但推出后全部在运作中缩水,其中3只规模低于1亿元。如今该基金公司旗下的产品已经达到了两位数,但是规模却是不增反减,而且基金无论从品牌和知名度角度来说,多年来一直没有成功实现突围。

  近年来,货币基金已然成为中小基金公司做大规模的强力推手。在众多基金公司争相拓展电商领域发行宝宝类基金产品的同时,诺德基金却无动于衷。成立8年有余,该公司至今没有发行过货币基金,同时该公司也没有QDII基金。

  基金经理频频变更

  今年5月,诺德基金发公告称,原管理诺德价值优势股票基金和诺德深证300指数基金的基金经理薛珠离任。据了解,两只基金在薛珠管理期间,年度业绩均低于同类基金收益均值。

  近期,多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经理出现大面积变动。根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很多基金公司常用做法是一名基金经理一段时间内业绩没有亮点就被换掉了。而诺德基金旗下基金产品规模普遍较小,基金经理难以取得高层重视,一旦出现基金产品业绩欠佳的情况,基金经理通常就会被换掉了。

  以诺德价值优势为例,自2007年成立以来,该基金除了在2011年度以亏损20.88%的业绩尴尬跑赢同类基金收益均值外,其余几个年度均没能超过同类基金平均收益。而这只基金在2008至2011年期间,每年都要变更一次基金经理。至今,这只基金已经先后经历过5位基金经理。而诺德灵活配置混合则更为典型,在成立之后的5年多时间里,这只基金已经先后经历了6位基金经理,6为基金经理人均任职期限几乎全在1年左右。

  目前,众多机构面临着人才引进的困难,诺德基金似乎也有同样的难题。据了解,诺德基金旗下的七位基金经理并未在其他机构担任过基金经理,以诺德基金投资研究部经理胡志伟为例,胡志伟虽有多年相关从业经历,但其2005年8月加入诺德时,仍仅仅只是诺德投资研究部一名普通的行业研究员。而其至今管理四年有余的诺德价值优势目前亏损11.07%。此外,在诺德旗下的7名基金经理中,有3位经验较为匮乏,累计从业时间不足两年,其中2人累计从业时间不足半年。

  “基金要有稳健的投资风格,无疑需要基金公司内部投资团队的稳定。而基金经理频频变更,尤其是‘菜鸟’基金经理屡屡上岗,很难取得基民的信任。”有基金分析师坦言。


(责任编辑: 韦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诺德基金的“七年之痒”      2014年02月21日
  • · 诺德基金专户理财业务资格获批      2012年01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