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预测是反映新股前景的重要指标,颇具参考价值。若招股书缺乏相关资料,会削弱新股透明度。
很多人说,香港的新股市场比A股相对成熟,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也较活跃,监管制度也较为严密。不过,在一些灰色地带,若监管条例并无硬性规定的话,情况又如何?中介与企业会否自律?投资者的利益是否受会到保障呢?
香港的上市制度在近年不断改革,其中对保荐人的要求不断提升,笔者站在投资银行的最前线,面对企业及监管要求,也有一定的体会。不过,伴随着更为严格的要求,近期香港市场却出现了大量品质欠佳的新股;更有甚者,若干新股上市后不久,业绩就迅速变脸,令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香港新股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上周,香港交易所举行业绩发布会,领导层在被问到近期新股表现的问题时,有这样的回应:“香港的系统真的很棒!”的确,香港的新股发行完全由市场供应及需求自行调节,实在有其可取之处。细看今年的头七个月,在香港上市的新股有77家,数目可谓是近年之冠。然而,接连有新股上市不久便发生盈利预警等问题,新股品质的下降引发广泛关注。笔者接受财经媒体访问,屡屡被问及对于约有八成新股的招股书没有披露盈利预测有何看法。
在昔日新股上市旺季时,新股企业和保荐人无不以盈利预测作为卖点,如四大新股包括友邦保险、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及中国银行,都向投资者展示自己未来的赚钱能力。
现在的情况刚刚相反,翻查今年1~7月在香港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77家新股的公开信息,只有14家(占总数的18.2%)在招股书披露盈利预测,其余63家都没有披露,后者比率达81.8%。其中,还有一些上市不久就发出盈利警告的新股。
一直以来,香港股市上市规则并无硬性规定,要求新股必须在招股书中提供盈利预测,披露与否属自愿性质;而港交所亦表明,并不认为没有提供有关资料会构成风险因素。
不过,无论招股书有否披露盈利预测,上市申请人都要向港交所提交盈利预测备忘录和现金流量预测备忘录,若申请人决定不披露盈利预测,保荐人和承销商要向港交所承诺,该新股上市前,不会在其编写的分析员报告中,提供任何有关盈利预测或性质相近的财务资料。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盈利预测是反映新股前景的重要指标,颇具参考价值,若招股书缺乏相关资料,无疑削弱新股透明度,近期香港市场新股接连出事,只会减低市场对新股的信心。
新股上市前往绩亮丽,上市后情况却急剧转变,市场难免希望监管机构应该强制新股披露盈利预测。从市场运作角度看,对一般机构投资者而言,他们通常不会认购没有盈利预测的新股。若申请人和保荐人宁愿失去一些投资者,也不在招股书中列入盈利预测,难免引起市场的遐想。的确,在新股上市监管要求大幅收紧的环境下,若招股书包含更多的前瞻性资料(例如盈利预测),中介机构的责任和风险将大为增加。不少中介机构甚至是企业觉得明哲保身比投资者的知情权更为重要,为求自保,中介机构偏向不披露一些不太确定的资料。
笔者赞成强制新股披露盈利预测,若出现一些非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新股实际业绩明显偏离预测数字的话,申请人和中介机构都可能会负上若干责任,不排除监管机构认为中介机构需要为招股书失实负刑事责任。
投资者无论在何时何地,为求自保,还是要多做功课,以防误堕陷阱。 (作者系香港投资银行家)(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