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债期货放量下跌短期承压 酌情跨期套利

2014年08月13日 08:46    来源: 期货日报    

  移仓换月过程中TF1409相对于TF1412价格明显被压低

  国债期货昨日放量下跌,截至收盘,TF1409下跌0.28%,TF1412下跌0.23%。从当日现券市场来看,货币市场利率较为稳定,国开债一级市场发行也基本符合预期,但期债盘面表现显示市场信心极为脆弱。综合来看,短期内期债在资金面、基本面、新券供给、市场风险偏好上升等几方面都面临压力。

  资金面方面,从 8月初新股发行暂停以来,资金利率持续下行,截至昨日银行间市场7天期回购利率已回落至3.24%,14天回购利率回落至3.60%,隔夜回购利率回落至2.95%,均处于常规利率水平,显示资金面较为宽松。但资金面宽松显然并未改善期债市场的交易情绪,期债上周价格持续下跌,成交量也大幅萎缩,显示市场情绪谨慎。周三、周四各有一只新股发行,市场再次面临新股发行资金分流压力。虽然本周资金利率并未大幅走高,但资金面隐忧依然存在。

  近期期债呈现弱势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市场对经济企稳的担忧。二季度以来宏观经济数据持续向好,大大加剧了市场对于利率债的担忧。此前支撑债市多头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对于央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相关政策期待。但从近期央行的操作方式看,大范围降息、降准的可能性降低,央行将延续定向宽松的政策。而如果央行定向政策偏向于通过宽信贷而不是直接降低指导利率的方式,则对债券市场的支撑将大大低于市场预期,前阶段对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政策的乐观预期也将有所修正。

  总体来看,短期资金面仍有隐忧,经济基本面企稳压力犹在,本周利率债一级市场计划发行规模1389亿元,供给压力不容忽视,这些均对期债形成压制。另外,近阶段A股大幅上扬,将带动市场风险偏好上升,带动资金由安全资产向风险资产转移,股市与债市的跷跷板效应也将限制期债表现。

  交易策略上,建议投资者酌情进行跨期套利操作。从上周开始期债移仓换月迹象明显,TF1409的成交量和持仓量逐步下降,而TF1412的成交量和持仓量逐步上升。根据以往交割月经验,移仓换月完成后当季合约的流动性将迅速降低,建议投资者警惕当季合约的流动性风险,把投资重点及时向TF1412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从期债上市以来数次交割表现来看,次季合约和当季合约之间的价差在交割月前后会出现较大波动,主要由于当季合约相对于次季合约会出现超涨超跌。具体而言,当期债价格处于上升通道时,两者之间的价差在临近交割时大幅缩小,这主要是由于当季合约上涨幅度高于次季合约;当期债价格处于下跌通道当中时,该价差在临近交割时大幅放大,这主要是由于当季合约价格下跌幅度大于次季合约。

  上周期债的表现再次验证了这一现象,在下跌过程中,近月合约TF1409累计下跌0.34%,TF1412累计下跌0.26%,多个交易日里TF1409持续呈现出跌幅大于TF1412的情况。可见,当市场下跌时,移仓换月过程中的TF1409相对于TF1412价格明显被压低,一方面投资者需谨防移仓换月中TF1409的这种价格风险;另一方面,鉴于在主力合约转换尚未完成之前,当季合约和次季合约均有一定的流动性,投资者可以借此机会酌情进行跨期套利。但持仓时间不宜过长,需谨防移仓换月完成后TF1409流动性迅速下降的风险。


(责任编辑: 宋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成交骤降 国债期货“上下两难”      2014年08月08日
  • · 国债期货先扬后抑 多空分歧依旧      2014年08月07日
  • · 国债期货四连阴后有望反弹      2014年07月19日
  • · 国债期货横盘成交跌破千手      2014年07月10日
  • · 银行参与国债期货动力有望提升      2014年07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