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汇丰晋信:2014年8月基金经理信札

2014年08月12日 16:55    来源: 中金在线    

  Q: 随着加入房地产松绑限购的地区不断增多,有些区域还在购房贷款上出台了放宽政策。请问这一系列政策上的扶持会否带来下半年楼市数据的回暖?今后请就此谈谈您的看法。

  A: 近期,限购松绑的城市比较多,从已经明确放松的城市看,成交量变化差异较大。供需结构较好的城市,成交量反弹明显;反之,成交量并未看到明显的持续回升。总体上,人口吸纳能力强的一、二线城市,需求依旧旺盛,政策放松对这些城市最为敏感。

  预计未来政策放松仍会持续。这是因为,现阶段,二、三线城市库存积压较多,商品住宅去化时间普遍在15个月以上,因此,限购放松、政策给予适当鼓励都显得非常必要。

  购房贷款上,今年以来也有一些松动,但相对限购的放开影响相对较小。

  成交量方面,我认为下半年应该能够看到环比的改善。一方面,限购放松会释放一部分需求;另一方面,需求在积累一段时间后,随着销售旺季的临近,也将有所改善。

  Q:近日,港交所敲定沪港通联网演习时间表的消息,为A股带来了一波涨势。有市场分析称,沪港通的落地将使得两类股望持续升温,一类是A股相对H股有明显折价的公司,另一类是大型券商和特别是拥有香港子公司的券商。可否请您对此具体解读一下?

  A: 从AH折价率来看,大部分蓝筹股的估值都存在一定的折价,如食品、保险、银行、地产等,蓝筹股估值差异均十分明显。

  沪港两地对蓝筹股估值的差异有几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两地投资者有明显的不同。国内主要投资者为散户,对小盘的股的偏好更高;而香港的机构投资者占绝大多数,对蓝筹股的定价能力更强。另一方面,内地与香港的利率水平有差异。内地理财产品等变相推高了无风险利率,导致内地的无风险利率明显高于香港,这使得两地估值差异较为明显。

  沪港通的开放,有助于提升机构客户占比,并带来增量资金,有助于提升对蓝筹股的估值水平。

  沪港通的推出,对券商特别是拥有香港子公司的券商有正面作用,得益于经济业务的收入。港股的交易为券商带来增量佣金贡献的同时,也有助于券商拓展香港地区的业务。

  Q:7月汇丰中国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创2005年11月有纪录以来的最低。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PMI数据不佳反映了当前因多地楼市修正带来的冲击。请问您对此持何种看法?

  A: 我同意上述观点,今年以来,经济下行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地产销售和投资的下滑。从各地政府不断放开限购的举措中,我们也可窥得房地产下滑给各地政府带来压力之大。

  事实上,制造业PMI更多反映了来自于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等方面的采购经理人信心指数。由于年初以来政府释放铁路、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基建项目,制造业PMI在前几个月表现强势。

  然而,服务业PMI则更多反映了商业服务、餐饮旅游、个人服务等方面的信息,但这些因素都没有明显的回暖,反而是地产下滑更带来了地产相关的经纪业务与住户服务均开始萎缩,因此,不难看出楼市修正带给PMI数据的冲击之大。

  Q:近日,国务院户籍制度改革新政出台,从小城镇到大城市全面开放落户限制。分析师测算,未来6年户籍改革红利对GDP总体的贡献率将达到5%。基建、医疗服务、教育、汽车、家电、房地产等多个行业公司将直接受益,而二级市场上或蕴藏一定的投资机会。请对此谈谈您的看法。

  A: 国务院出台的户籍制度改革,实际要解决的是2.6 - 2.7亿城市中农民的落户问题,包括外地城镇户籍向本地户籍的转换。

  在我个人看来,这一举措的核心是解决外来人口不拥有本地城镇户口的问题,进而解决过去户籍制度阻碍劳动力流动的问题,创建和谐社会。例如没有户籍而造成的劳动力市场不公正,留守儿童、老人健康、教育状况等。

  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最先受益的是城市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医疗、教育、文化配套,之后将是消费升级带来的汽车、家电、以及住房需求。

  户籍制度改革与城镇化进程继续推进,二者将会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给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新的增量;而其中必然孕育的巨大投资机会,对此我会密切关注。

  Q: 对接下来的主板以及创业板市场走势您有何看法?看好哪些行业?为什么?

  能否谈一下接下来对中小盘基金在仓位和行业上的调整?

  A: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缓慢复苏的进程当中,但不确定性较大,地产政策走向、债务问题、人民币汇率等都是不确定因素。同时,经济面临的一些长期问题,例如产能过剩、经济结构转型动力等问题,尚未出现根本改善迹象。

  一些新兴行业尽管快速发展,但因体量不足,对拉动经济的作用有限。所以,目前经济的推动力仍然主要来自政策放松和投资,因此A股市场当前仍然缺乏系统性机会。

  对于中小盘基金,在配置上,由于市场仍相对较弱,股票方面我将重点寻找一些业绩确定性较强的行业和个股,更多地寻找自下而上的机会。

  落实到具体行业上,我相对看好一些估值较低、业绩确定的防御类板块,如家电、医药、电力、汽车等行业,以及政府鼓励和支持的前景看好的一些行业,例如科技、医药、新能源、军工等产业。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