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张敬伟:稀土案被诉是挫折也是机遇

2014年08月11日 07:26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在经历一场冗长的起诉、裁决和上诉之后,世界贸易组织(WTO)一个专家委员会维持了有关中国限制稀土出口违反贸易规则的裁决。

  今年3月,当WTO做出不利裁决,中国决定上诉之时,其实中国已经预见到了这个结果。就程序而言,中国完成了自己作为WTO成员维权所应走且必须走的程序。作为这个组织的新成员,无论是自己提起诉讼还是被其他成员国起诉,收集有力证据,积极应诉才是应有之义,尽管WTO在全球贸易架构中的作用遇到了瓶颈。

  回到稀土案本身。稀土材料号称“工业维生素”,广泛用于现代高科技产品和制造业。可以说,离开了稀土材料,高端制造就会“营养不良”,整个产业链也就失去生产力和竞争力。

  众所周知,在17种稀土元素中,中国产量占了90%。而且基于行业管理的现状,中国稀土企业普遍存在着泛滥开采,利用率低,能源粗放浪费的情况严重,而且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稀土产业监管上的紊乱,整个行业存在着漫山放羊,无序竞争且恶性压价的尴尬。美欧日市场,正是窥见中国稀土产业的乱象,并利用稀土出口价格的低廉,对进口中国稀土原料情有独钟。因为价格低廉的中国稀土材料,对其制造业和工业制成品更为有利。

  这种市场逻辑是不合理的。中国出口了价格低廉的稀土材料,有可能高价进口美欧日市场的制成品,贸易不平衡不仅对中国不公平,也对世界贸易秩序带来了伤害。对中国而言,限制出口稀土材料,并不仅仅基于贸易因素,更主要的是对紊乱的稀土产业予以规范,制止稀土业已存在的无序开采,而且也符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美欧日市场基于自身的市场利益,只看到了中国2009年限制稀土出口带来的市场价格攀升,却失去了换位思考的理性思维。无论中国还是美欧日市场,保护环境和有限的资源,都是常态的政策选择。就美国而言,其能源完全能够自给,但长期以来,美国的能源战略核心却稳固在中东富油地区,并不惜再次动用战争手段,维系本国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和能源安全。清洁能源利用,欧美市场占据技术先机,但清洁能源的利用,却存在着逻辑上的悖论,即要靠中国廉价的稀土材料才实现。以中国稀土资源开采的环境代价,换取清洁能源的生产力,如此代价对中国同样不公平。

  美欧日市场基于利己诉求起诉中国,忽略了中国限制出口稀土背后的生态元素。也许,在技术层面符合WTO的基本原则,但程序上的合法未必合理合情。而且,中国限制出口稀土政策,并未导致全球稀土供应的短缺。事实是,配额出口的中国稀土,总是用不完——只要西方市场接受配额内的价格,从中国进口稀土材料根本不是问题。

  为了维持原本从中国进口稀土的低价,美欧日才向WTO起诉中国。现在美欧日市场欢呼自己的胜利,中国既然做到了自己的努力,也应充分思考未来的政策应对,并强化内功和博弈能力。对于中国而言,稀土案被诉是挫折也是机遇。

  首要之策,是完善稀土行业市场监管和产业整合力度。中国稀土业乱象,在于小、散、乱,各自为政,互相倾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WTO裁决,倒逼中国稀土行业统一建制、集中经营,变小、散、乱为企业整合的大集团经营之路。目前,按照市场化原则组成的6家企业为主的大集团格局雏形已现。

  其次就是完善产业链条,通过开采、冶炼和综合利用的有序分工,实现稀土产业的集约化经营。

  三是严厉打击稀土材料的走私行为,堵住贸易出口环节的价格乱象。

  遵从WTO原则,执行WTO裁决,是中国的入世承诺,也是应尽的义务,哪怕这种裁决不够公平。作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博弈是长期的,除了稀土,还有石墨等其他材料。积极应诉,认真维权,同时完善内部市场监管,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必须直面的使命。(作者张敬伟,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