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上半年多数基金公司上半年盈利或下降

2014年07月31日 18:09    来源: 中研网    

  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陆续披露,部分基金公司上半年盈利情况也得以曝光。 昨日根据光大证券、南京高科等上市公司半年报数据统计显示,大成、光大保德信、纽银梅隆三家基金公司上半年利润大幅下降,新基金公司鑫元基金实现盈利。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募基金规模缩水12%,多数基金公司上半年盈利或将下降。

  大成基金利润下滑28%

  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尽管多数基金获得正收益,新基金发行速度不减。但上半年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仍在快速下滑,整体减少3434亿元至2.453万亿,缩水比例达12%。

  29日,西部证券半年报披露。年报中显示,该公司持股的纽银梅隆西部基金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04.23万元,净利润亏损1939.52万元。去年同期,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实现营业收入600.13万元,净利润亏损1925.11万元。成立4年以来,纽银梅隆西部基金累计亏损金额达1.6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连年的亏损已经使外方股东退出经营,纽约银行梅隆资产管理国际有限公司所持有的49%纽银梅隆基金股权已转让,新股东为上海利得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不仅仅次新基金公司出现利润下滑,老牌基金公司大成基金利润同样出现大幅下降。光大证券昨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其持股25%的大成基金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216万元,与去年同期的1.145亿元相比,减少3229万元,利润降幅达到28.21%。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大成基金规模缩水174亿元,排名下滑至第十七位。

  光大证券半年报同时显示,其持股55%的中型基金公司—光大保德信基金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937万元,和去年同期的6134万元相比,小幅下降197万元,降幅为3.21%。上半年数据显示,光大保德信上半年规模小幅缩水10.44亿元。

  虽然上述三家基金同时利润缩水,但去年新成立的鑫元基金却实现“逆袭”。南京高科半年报显示,鑫元基金上半年取得营业收入2206.12万元,实现净利润161.57万元,去年全年亏损1938.89万元。

  多数基金公司利润将下滑

  WIND数据显示,在有统计数据的84家基金公司中,上半年规模出现上升的只有41家,其余公司管理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缩水。业内人士表示,上半年出现赎回的多数为老基金产品,将导致基金公司收入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国金通用、平安大华、兴业全球三家基金公司管理总份额上升最多,变化率分别达到325.13%、218.33%以及178.73%。鑫元基金、前海开源等11家公司,管理的基金份额上升幅度在10%以上。 永盈基金、上银基金、国开泰富基金以及英大基金管理份额大幅下降,下降幅度分别达到75.57%、39.73%、31.13%以及30.05%。此外,财通基金、华宸未来、天治基金等8家公司管理份额降幅也在10%以上。

  某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多数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出现下降,少数出现增长者主要来源也是管理费收入较少的货币基金。在这种背景下,基金公司利润必然出现下滑。有部分次新基金公司资本金已经基本用尽,近期可能还将有基金公司股东更换案例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基金公司能力减弱的背景下,基金子公司成为一些基金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 公开信息显示,鑫元基金今年2月成立的专项子公司鑫沅资产,目前专项资管计划已经接近20个。北京某基金公司虽然公募业务管理规模大幅下降,但依靠子公司也实现数百万元盈利。而民生加银、招商基金等银行系公司旗下子公司,依靠股东优势子公司管理规模早已突破2000亿元。

  但北京财智联合研究部副总王泽思表示,这种快速扩张的趋势并不持久。他表示,基金子公司的规模迅速发展主要来源就是银行的表外业务,未来没有找更好的规避监管方式的情况下,快速扩张的趋势将会放缓。监管加强后,子公司对项目的审核也会更加严格,通过的产品数量减少也会影响规模扩大。

  A股开启牛市的同时,人民币即期汇率在美元指数连创新高的背景下悄然完成了“七连升”的壮举,最新收报6.1720,一举收复3月15日人民银行扩大每日交易波幅以来的失地,创近5个月新高。

  7月21日至7月30日期间,人民币现汇价从6.2092连续7个交易日上涨至6.1720,累计升幅0.6%。值得关注的是,因为美元指数连续走强,央行开出的中间价在此期间调升了98个基点。换言之,人民币此轮强劲的升值行情完全由市场主导,海外资金重燃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不排除即期汇率在短期内升穿中间价。

  事实上,离岸人民币即期汇价早在7月15日就启动了升值行情。一名外汇交易员表示,近日不断有数额较大的结汇盘涌现,29日和30日都出现了大行砸盘卖出美元,人民币现货价升得很快,暂时还未见央行出手打压。

  麦格理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胡伟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访问时表示,人民币汇率近期与股市的表现高度相关,进一步印证了资金重新流入中国市场。他说:“央行目前还乐见由市场主导汇率走势,但如果人民币重新开启单边升值的轨道,央行一定会进场干预,否则上半年增加波动性的努力就白费了。”

  时隔1年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再次发表报告指人民币汇价仍然被低估5%-10%,在肯定中国金融改革成功的同时,呼吁继续开放资本市场并停止增加外汇储备。

  现汇七连升

  7月30日,央行开出的人民币中间价报6.1645,较29日上升30个基点,中间价在6个交易日内5度调贬。但无论离岸还是在岸市场,都对中间价 “置若罔闻”,积压4个多月的结汇盘如泉涌般输出,人民币即期汇率连破6.20、6.19和6.18关口,距离超越中间价仅一步之遥。

  客观而言,央行连续调升人民币中间价是对近期美元指数走强的正常反馈。由于受到强劲的美国经济数据刺激,美元指数29日刷新了近5个月新高。正常情况下,人民币汇价应相应走软;但市场跟随近期A股、港股的牛市行情却走出了截然相反的单边升值之势。

  不仅是即期汇率,就连远期的人民币期货价也波动剧烈。人民币12个月的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最新报6.2474,单周升值137个基点,其隐含的波动率预示着人民币汇率将在未来12个月内升值约1.3%-1.4%。

  汇丰亚洲区外汇策略师王菊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分析,人民币即期汇率会在下半年保持震荡的稳步升值行情,年底或有望回升至6.14。之所以升值的幅度有限,主要受制于开放资本账户所导致的部分资本外流和不明朗的美元加息预期。

  但似乎短期内的人民币投机气氛较浓。前述交易员表示,中间价已经失去了前4个月的指导作用,积压许久的结汇盘蜂拥而出,央行也不急于进场干预,即期汇率升穿中间价应该只是时间问题。要知道,在3月初央行打压汇价和扩大每日交易波幅至2%以前,人民币现货价长期高于中间价,还一度逼近1%的涨停上限。

  “看客”央行

  交易员表示,29日尾盘曾短暂出现了大额的美元买盘,疑似央行出手,勉强守住了6.18;但30日几乎呈现一面倒的局势,结汇盘重压下,人民币现货价轻松突破6.18,最终以全日最高价6.1720收盘;从午盘后,美元就放弃了抵抗。

  “汇价由市场主导,而非紧盯中间价,这本来就是央行市场化汇改的目标。尽管现汇七连升,仍在央行可容忍的合理区间内。但如果人民币连升1-2个月,或者逼近2%的新涨停上限,就会逼迫央行再出手打压。”胡伟俊表示,单边升值有违扩大人民币波动率的初衷,但目前还言之尚早。麦格理预计,人民币将在震荡行情中年底升至6.10。

  与此同时,IMF表示人民币的真实汇率在2006至2013年期间年均升值5%,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面一致。基于外部平衡估算模型和宏观经济及金融市场情况,IMF认为目前人民币仍被低估5%-10%。这样的表态无异于“火上浇油”。

  中银香港资产管理董事总经理阮卓斌表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中国将同时面临经常账和资本账下的“双顺差”,支持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而美元和人民币未来并行为全球外汇储备货币已是大势所趋,只要两国经济基本面向好,汇率可一起走强,并非以往“跷跷板”的关系。

  阮卓斌预计,人民币汇率恢复升值预期有助于离岸点心债的需求增长,刺激更多中国以外的多元化发债主体发行人民币债券。中银预计,今年人民币点心债的发行规模将在5000亿至6000亿元之间,续创历史新高。

  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7月29日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7月2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089万吨,同比增长5.4%,增速同比减缓4.6个百分点,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回升。前5个月,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578亿元,同比下降9.4%。

  数据显示,电解铝产量1154万吨,增长7.4%;铜产量增长8.1%;铅产量下降2.8%,去年同期为增长12.5%;锌产量增长1.3%;氧化铝产量增长6.5%。

  数据还显示,上半年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回升,上海期货交易所铜、电解铝6月期货平均价分别为49475元/吨和13322元/吨,比上月上涨2.3%和0.7%,同比下降7%和9.5%;铅、锌当月期货平均价分别为13942元/吨和15227元/吨,比上月上涨0.5%和1.1%,同比上涨0.3%和4.8%。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2014年6月份“中经有色金属产业月度景气指数报告”指出,2014年1~5月,库存占用资金已连续两年同比增速回落,行业呈现出较好的去库存趋势。有色金属工业投资增幅虽有放缓,但投资结构得到优化。

  信达证券分析师认为,受益于全球经济数据回暖,国内制造业开始好转,部分金属价格前期已表现,行业整体仍承压。整体来看,有色金属行业国内产能严重过剩,成本增加、财费增长等因素制约行业利润回升,预计下半年A股有色金属板块难有持续上涨动力。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