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量紧价俏还是资金青睐 解密锌铝“离奇”行情

2014年07月24日 07:13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本报实习记者 叶斯琦

  有色金属自今年三月大跌之后,旋即开启了“击鼓传花”式的上涨行情。四月起镍、铜开始领涨,六月之后锌、铝接过“绣球”,后来者居上。昨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锌价盘中触及近3年来最高水平,此前一天,LME铝价也达到近16个月新高。

  分析人士认为,全球宽松的资金面和相对失衡的供需面共同促成了有色金属的连涨势头。尽管供需不平衡的压力可能存在,但失衡程度可能并不如市场预期严峻,无论是“妖镍”,还是“妖锌”、“妖铝”都离不开机构资金的助推。随着供需压力削减,有色金属的涨势可能接近尾声。

  有色金属“击鼓传花”

  昨日,LME锌价盘中触及2376美元/吨,达到近3年来的最高水平。而此前一天,LME铝价也达到近16个月新高的2054.75美元/吨。

  “海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缓解了资金压力,资产配置和融资套利需求逐步升温,这是推动有色金属上涨的一大因素。同时,在供需方面,有色金属供应端有收缩趋势,流通环节的去库存较为明显;消费端则逐步回暖。”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指出,在全球范围内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下,系统性风险尚未形成气候,资金凭借供应端收缩和去库存效应,逐步加大了周期性很强的有色金属的配置。

  从国内期货市场看,沪锌、沪铝等品种也紧跟国际步伐稳步上涨。进入七月以来,沪锌价格在17个交易日内上涨了7.62%,沪铝也上涨了5.31%。同期,文华商品指数共下跌了2.87%,其中,工业品指数下跌1.26%,农产品指数下跌4.8%。相比之下,锌、铝的表现可谓抢眼。

  市场人士认为,进入7月以来,国内期货市场基本金属价格大幅攀升,数次刷新了年内的高点,尤其是铝期货,在顺利突破万四大关之后,继续强势上涨,这一方面是受国际铝价攀升的联动影响,另一方面也和国内铝库存及流通货源减少有关。

  供需失衡还是炒作

  最近有色金属市场出现的价格波动使市场再度聚焦国内外基本金属的供需层面,引发了对有色金属市场紧俏程度的争论。总体而言,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在有色金属供需层面,不平衡的压力可能存在,但失衡程度可能并不如市场预期严峻。

  南华期货研究所高级总监曹扬慧告诉记者,需求变化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紧跟宏观经济周期,当前需求状况跟以往相比没有大幅波动,对价格的驱动有限。而供给方面,有色金属市场供应是否震荡短缺,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企业只要不是永远关停产能就可以容易复产,所以一旦价格回升,复产就会增多,供给也将得到保证。而且就国内市场而言,地方政府的税收、补贴等因素更会使得减产难、复产易。

  “有色金属集体上涨可能出于市场对于供应面的炒作。宏观经济的表现总体比较平稳,GDP数据等基本都在市场预期之内,所以对有色金属并没有太大的助推作用。但是市场必须有波动资金才能逐利,市场波动需要一些驱动力,在很多商品基本面缺乏炒作亮点的情况下,有色板块正好提供了这个机会,使资金进入炒作的正循环中。”曹扬慧表示。

  程小勇也表示,有色金属供应出现缺口的说法值得商榷。目前,有色金属现货市场供应相对充裕,从期现货价差可以判断现货供应并不紧张。准确地讲,供给端方面,支撑有色金属反弹的因素在于前期过剩的供应量出现明显缩减,去库存进程相对较顺利。而需求端方面,当前有色金属需求也并非十分强劲,测算数据表明有色金属消费增速料低于GDP增速,增长相对温和。因此,供需失衡情况可能并不如市场预期严峻。

  在业内人士看来,全球股市、债市的波动率不断收敛,且价格处于高位,唯一处于低位的就是商品市场中的工业品。而工业品中煤焦钢产能、库存和消费都没有很好的炒作空间,唯独金融属性较强的有色金属有可操作空间。谷物经过去年至今年长达一年半的投机拉升,种植面积、产量和库存消费比等指标已经很明朗,同样不具备可炒作的空间。因此逐利动机使资金流向有色金属。

  有色涨势或近尾声

  从供需面看,目前有色金属供需结构虽有改善,但尚没有数据验证供给转向短缺。后期基本金属的生产即将恢复至正常水平,现货市场供应量的增加势必会对价格形成较大的压力。

  数据表明,有色金属成交和持仓逐步下滑,表明资金正在获利离场,以寻找下一个价值洼地,有色金属涨势或临近尾声。不过,也有人认为,短期来看,有色金属供应端的炒作还没有结束,加上其他品种的弱势表现,有色领涨的局面还将持续。

  “二季度GDP增速环比走高,微刺激政策不断加大,对经济进一步好转具有催化作用。当宏观经济开始好转时,周期性品种等会出现率先上涨,而随着经济进一步改善,工业金属的需求有望增长,加之供应端的收紧,有色金属有望进一步上行。短期而言,基本面较佳的锌等或仍将处于领涨地位。”光大期货分析师李琦说。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