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专家:下半年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大

2014年07月24日 07:09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乔誌东

  “基于6月份外汇贷款存贷差扩大、金融机构外汇占款骤降的走势,预计下半年人民币仍存在贬值的压力。”昨日,交通银行资产管理中心高级研究员陈鹄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稳出口的逻辑看,预计下半年各部委在继续落实前期国务院统一部署的一揽子‘稳出口、微刺激’政策的同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将继续小幅贬值。”

  昨日,央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1572元,比上一个交易日回落28个基点,结束了连续三个工作日上涨的势头。

  陈鹄飞指出,今年4月份以来,央行外汇占款增量持续显著低于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增量这一变化,央行可能已经常态化地退出了“外汇市场干预”。

  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为29.45万亿元,环比减少883亿元,这是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连续10个月正增长后首次下降,也创下两年半以来的最大单月降幅。

  “人民币波动幅度扩大和资产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使得私人部门持汇意愿增强。”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陈鹄飞表示,自2013年7月份以来,从外汇贷款同比增速减去外汇存款的同比增速看,近期已经出现了逐月下探走势,外汇市场非居民的外币配置意愿正在明显增强。预计下半年外汇市场“藏汇于民”的现象仍将持续,人民币汇率阶段性贬值的预期已经形成。

  陈鹄飞指出,未来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幅区间适时扩大、弹性进一步增强,以及海外人民币离岸清算合作银行继续扩围,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也在加快。央行可能会更多地鼓励境内合资格的资金流出,推动跨境资本的双向波动。因而,从推动“金改”的战略意愿看,未来人民币也存在继续贬值的政策可能。

  近日,央行已批准天津生态城与新加坡银行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包括跨境人民币贷款等。而值得一提的是,央行上个月才批准了苏州工业园区的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业内人士指出,短短两个月内央行连出利好政策,意味着跨境资本流动乃至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正在加快。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外汇占款急剧下滑的同时,银行结售汇顺差却逆势回升。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4年6月份,银行结汇9563亿元人民币,售汇8615亿元人民币,结售汇顺差948亿元人民币,相较于上月,银行结售汇顺差增加了707亿元,使得自今年2月份以来,银行结售汇顺差连续收窄的趋势有所变化。此外,6月份外汇贷款同比增长176.19%,环比猛增323.07%。

  对此,陈鹄飞认为,受6月份对外出口结算规模有所恢复,以及6月份银行体系授信普遍额度宽松、本外币贷款整体多增影响,当月银行结售汇顺差整体有所扩大。但是从外币存贷款余额来看,6月份当月外币贷款同比增速仍远小于外币存款余额的同比增速,且二者的差额进一步扩大。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此前向《证券日报》记者指出,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因素正在经历此消彼长的变化,国内外的市场力量之间的博弈会更加激烈和分化,从而导致人民币汇率波动愈发强烈。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即便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可能是均衡的,但不均衡的波动更可能成为常态。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常态      2014年07月22日
  • · 人民币中间价连续5日下行      2014年07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