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最赚钱老鼠仓”案应引以为戒

2014年07月18日 11:00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原汇添富基金经理苏竞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一案,近日在上海公开审理。检察机关指控,苏竞于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利用堂弟夫妇账户进行“老鼠仓”交易,涉案130多只股票,累计交易金额7.33亿元,获利3652.58万元。

  今年3月,证监会通报了2013年以来查办的4起重大“老鼠仓”案件。初步查明,杨弈案涉及交易金额累计3个多亿,马乐案涉及交易金额累计10.5亿余元,厉某案涉及交易金额累计9.4亿元,苏某案涉及金额7.4亿元。其中,苏某案即苏竞“老鼠仓”。4起案件中,苏竞案违法获利最多,被业界称为“最赚钱老鼠仓”。

  苏竞“老鼠仓”运作正逢A股熊市,多数投资者亏损累累,而他竟然把200多万元本金炒成获利3652.58万元。这样的“赫赫战绩”令人咋舌,若不是通过非法手段难以取得,其暴利是以扰乱市场秩序及牺牲其他投资者利益为代价。据媒体统计,苏竞共管理过3只基金,平均管理期限都超过五年,其中两只基金的亏损幅度均在20%左右。

  不过,“最赚钱老鼠仓”看似赚得“痛快”,终究难以安心。据苏竞坦白,因承受巨大心理压力,2012年已停止相关操作。之后,一批同行被带走调查,更是受到触动。2013年11月,被证监会稽查人员约谈后,苏竞主动自首,并交代了详细资料和过程。投案当天,他就要求主动退钱,当场被冻结了2800余万元资金。此次庭审中,苏竞满脸悔意地表示:“我自食苦果,甘愿接受惩罚。”

  “最赚钱老鼠仓”的悔过之言,值得基金从业人员引以为戒、警钟长鸣。近年来,基金业“鼠患”不绝,抓到的“硕鼠”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不仅单个“老鼠仓”的交易金额动辄突破亿元,而且曝出“老鼠仓”窝案。据证监会日前通报,5名海富通基金原任或时任基金经理卷入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案已被立案调查。

  那些仍在铤而走险的“老鼠仓”须清醒认识到,日子正变得越来越不好过。一方面,“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氛围趋浓。证监会多次表示,对于“老鼠仓”在内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度,一经发现,严惩不贷。社会舆论也普遍要求重罚重判,显著增加“老鼠仓”的违法成本。马乐“老鼠仓”案违法所得1883万余元,今年3月一审被法院判处“没一罚一”,并处3年有期徒刑缓刑5年。对此,舆论质疑法院轻判,检察院也认为判决量刑明显不当,并对该判决提起抗诉。

  另一方面,“捕鼠利器”令“硕鼠”无所遁形。2013年以来,监管层查处“老鼠仓”手段升级,大数据系统使案件线索发现、报送的及时性和精准度得到提高。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以前“老鼠仓”线索主要靠举报,现在主要依靠大数据技术手段发现。

  苏竞当庭认罪,希望法院能从轻判决。辩护律师也将苏竞自首、主动归还牟利等因素纳入轻判理由。这些因素在量刑时不可忽视,但值得注意的是,马乐案有悔罪表现、自首情节,且能够如数缴纳罚金,却因一审判缓刑而引发争议。问题的关键在于,涉案交易金额逾亿元的“老鼠仓”案有达到犯罪“情节特别严重”之嫌。

  苏竞案如何判决?基金业的“硕鼠们”不可心存侥幸。“老鼠仓”一旦案发,即使轻判的理由再充分,终究将毁掉自己的前程,也给家庭带来悲剧。据报道,苏竞向法庭请求,“自己还需要照顾刚满一周岁的孩子,家庭负担比较重,非法牟利外的罚金可能难以承受,希望能从轻判决。”而之前已判决的“老鼠仓”案,一般按照一倍违法所得判处罚金,如马乐案被判罚金1884万元。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基金经理们当好自为之,切莫成为马乐第二、苏竞第二。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