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相关人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对赴港上市一事不予评论,凡是对公司发展有利的战略举措都在考虑范围之内
■本报实习生 贺震雯
日前有消息称中金公司将要赴港上市,可能成为内地券商在H股中的新成员,引发了激烈讨论。背景雄厚的中金公司为何也要上市筹资成为许多人的疑问。然而中金公司盛名背后,突然筹备上市另有隐情,自2010年以来其投行老大地位不保,净利润下降明显,流动性紧张,背后还有外资股东等待套现退出,这些现状倒逼着中金公司走上赴港上市之路。如果本次赴港上市成功,或将助力中金公司重续昔日辉煌。
猜想一:
投行没落新业务待发展
赴港上市为重振业绩
近日,报道称,中金公司已经再度启动赴港IPO,中金公司管理层将于未来数周,会见投行代表,之后中金公司将选择本次公开招股的承销团队。
《证券日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中金公司的相关人士,得到的官方回复是:对赴港上市一事不予评论,中金公司对包括上市在内的各种资本运作方式一直都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凡是对公司发展有利的战略举措都在考虑范围之内。虽然中金公司没有明确赴港上市消息的真实性,但是从其近几年的经营数据中可以看出,中金公司这位昔日贵族如今在各大综合型券商的夹击下已处于尴尬境地,而赴港上市既可筹措资金发展新业务,又能扩展海外业务,不失为一条复兴之路。
从2000年开始,因为担任多家大型央企上市的承销商,中金公司一度成为券商之中的独孤求败,而正因利润喜人,高薪也成为中金公司的一个标签。但是,自从2009年内地推出创业板,加之央企上市热潮的冷却,A股市场已成为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天下。大项目资源匮乏又面临着券商的激烈争夺,在中小企业上又不具备优势,一直推行大项目模式的中金公司,投行老大地位受到重创。甚至在2012年,从未裁员的中金公司突然宣布投行部门裁员30人。
从证券业协会公布的经营业绩排名中也可以看到中金公司的逐渐没落,之前一直稳坐承销与保荐、并购重组等财务顾问业务收入的净收入第一位的中金公司从2011年起突然退到了第五位,并且该项净收入自此一直下滑,2013年为78867万元,仅占排名第一的中信证券的42%。单看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也是从2011年连续下降,2012年一度跌至第九位。
从上述数据的对比来看,2010年和2011年成为中金公司业绩的分水岭。正是2010年,创始股东之一的摩根士丹利似乎看到了变局选择退出。中金公司的净利润也从此一直低迷。曾经在2009年达到净利润114459万元的中金公司2011年净利润猛降至13854万元,2013年也仅为37011万元,不复昔日辉煌。
投行业务的没落使得中金公司不得不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PE等其他业务上全面发力,以求业绩的回升。2011年,中金公司入股浙金信托,发展信托业务,并且获得了PE牌照,并在全国开设了16家营业部,推广财富管理业务,最近又推出了中金公司金网子品牌,扩展客户群。但是目前来看,这些业务仍然不能取代投行业务成为中金公司收入的支柱。比如,中金公司是国内最早拿到资产管理牌照的证券公司,2003年就开展了资管业务,但是2013年的数据显示中金公司当年的资管业务净收入为14836万元,排名第15,不到位居首位的国泰君安的四分之一。新业务虽然短时间内还不能见成效,但是业务的推广和发展无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中金公司若能上市筹到现钱,必然会对各项业务的全面展开有所助力。
此外,券商目前都在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各家选择在香港或直接上市或准备买壳上市或设立子公司,作为“走出去”的第一步。作为首家中国合资投资银行,中金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更是早就开始实施,1997年,中金公司就成立了香港分公司,2008年开始,中金公司在新加坡、纽约和伦敦分别成立了分公司。如果中金公司在香港上市,路演推介无疑相当于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了品牌宣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海外客户资源,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而扩大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海外业务的扩展将会减缓中金公司在国内日益激烈的券商竞争中的压力,可能带来业绩的增长。
猜想二:
流动性受制约
借上市提高融资能力
想要重现辉煌,自然要付出成本。券商各项业务的开展无不需要资金支持,融资能力的强弱将严重影响券商的发展。在这一点上,上市券商与没上市的同胞们相比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金公司在2013年报中就坦承:“作为证券公司,在融资能力上还存在较大局限,银行间市场拆解最长期限只有7天,银行对证券公司的授信也受到较多监管限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流动性管理。”而从近年来的现金流量表中,也能看出中金公司在流动性上的无力。从2011年开始,中金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一直处于净减少状态,2012年甚至减少了458013万元,2013年虽比上年有所缓和,但减少额也达到了272686万元。中金公司的现金净流出反映出公司流动性紧张,融资能力亟待提升。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内部改革或业务发展自然都会受到阻碍。
反观上市券商,因为资本金充足,往往表现不俗。例如已于2011年在香港上市的中信,业绩表现抢眼。2012年和2013年在承销保荐业务的净收入排名上都是第一位,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排名也处于第一第二的位置。受到资金的吸引,越来越多的券商也开始筹备上市,不仅是大券商,一些小券商如中州证券也都准备或已经上市。面对越来越多的强势竞争者,中金公司只有大力提升自己的融资能力,扩充资本,才可能全面发力重振业绩,上市无疑是加强融资能力最直接的方法。
猜想三:
外资股东等待套现
背后推动上市进程
摩根士丹利在2010年将持有的中金公司股份出售给一个财团,成员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华侨银行掌控的保险商大东方控股、私募股权投资公司KKR和德太投资。大摩通过此笔交易大约套现了10亿元美金。而一旦中金公司上市,这些新的外资股东就可以退出从而获得套现。事实上,由于中国目前投资退出机制的局限性,上市套现基本上是境外投资者退出的最佳途径。
《外资参股证券设立规则》规定中外合资券商的外资股东中至少有一名是具有合法金融业务经营资格的机构,同时境外股东自参股之日起三年内不得转让所持有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股权。中金此时选择上市,上述外资股东可以出售股份,并不违反规定。所以从时间点的选择也可以看出这些股东在背后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