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全国小微企业的贷款覆盖率仅有21.6%左右,这意味着有78.4%的小微企业无法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
在7月8日召开的2014年银行业发展论坛上,多位金融界人士认为应多管齐下、协同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包括减少中间环节,增加有效的资金供给;发展民营银行、债券市场、金融租赁市场等扩大融资渠道。银行要对小微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细分,采取不同策略来规避。
银行惜贷因小微企业风险和成本高
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3.7年,小微企业平均寿命2.9年,生命周期短、抗风险能力差、成活率低是普遍现状。对于银行来说,交易成本高是对小微企业惜贷的一大主因。“比如1亿元贷给大企业,签一次合同。如果贷给小企业500万元一次,要签20次合同,花的精力和交易成本高了,每一笔贷款的回收风险也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称。
在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看来,融资贵有其市场和历史背景,我们处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利率随着供求来进行调整波动是正常的。很多达不到贷款标准的企业,会寻求影子银行的融资,就要提供更高的融资成本。
发展小微金融先要解决风险管控
金融界人士认为,小微企业融资绝大部分来源于银行,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金融分工的细化,很多大企业会走向证券市场,走向直接融资市场,未来银行的间接融资市场主要面向小微企业和消费信贷。
目前银行在风险管理上过于依赖抵押担保,没体现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银行监管部门官员认为,各家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和监控,在改善对企业的金融服务、简化对贷款的审批、关注企业自身风险和财务信用状况的基础上,提高对企业支持的力度和便利。“要减少中间环节,减少通道和资金的沉淀,增加有效的资金供给。”王兆星说。
王兆星赞成利率市场化要根据风险、成本来定价,但在风险可控、成本可控基础上,要减少没有更多服务的基础上收费,取消没有服务的额外增加的显性和隐性收费。
民生银行发展规划部高级专家温彬认为,要对小微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细分,采取不同策略来规避。针对经济周期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应采取行业限额的策略,调整信贷结构;针对个案风险,可采用一个企业的限额,避免使其过度负债。
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提出,要以零售银行思维去做小微金融。他认为,在服务主体上,要把小微企业主而不是小微企业本身作为服务主体;在准入条件上,采用“三品三表”的评价标准,即企业主人品、企业产品、押品和水表、电表、海关报表;在产品创新上,借助大数据的方法,对其支付结算数据的分析来确定授信额度,以此替代抵押担保;在内部管理上,把小微金融纳到零售银行的条线来,零售业务批发化经营。
企业融资发展多形式的金融工具
“美国企业70%的融资是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获得。中国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不到5%,95%靠借贷,大部分靠银行借贷,小部分靠民间借贷。”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用百分比勾勒出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单一。
李子彬认为,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发育较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才能改善小微企业的融资状况。
王兆星提出“大金融”概念:企业融资不应仅限于银行信贷渠道,还应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金融机构来增加资金的有效供给,增加市场的公平竞争。
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再到民营银行设立、定向降准、商业银行存贷比调整,业内将国家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扶持评价为从“全面漫灌”到“精准滴灌”:民营银行能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来源,定向降准和商业银行存贷比调整相当于定向量化宽松政策,其释放的流动性将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渴求。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提出,《破产法》在深化改革中需得到重视。“很多企业处于僵尸状态,占了大量信贷资源,用银行的糖做成了冰棍,还在不断融化。债权人没有主动申请破产,债务人也没有主动申请破产或申请破产保护,不管是对金融债权还是其他贸易伙伴的债权,还是职工的劳动债权,都会造成潜在的损失,甚至失去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