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老鼠仓”的事情在股市里已是司空见惯了。尤其是今年,监管机构手持大数据系统这个“捕鼠神器”,更是将多达50位基金经理纳入监控或调查的范围,一时间基金圈风声鹤唳。所以,基金经理曝出“老鼠仓”,市场已是见怪不怪了。
不过,尽管投资者对“老鼠仓”的出现习以为常了,但基金公司沦为“老鼠窝”的事情还是让投资者感到惊讶。根据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上周五通报,2014年3月,证监会对蒋征、陈绍胜、牟永宁、程岽、黄春雨5名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任或时任基金经理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案立案调查,调查发现上述5人相关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目前该案件已由公安部门进一步侦办。此举意味着海富通基金涉“老鼠仓”传闻终于被证实。
从一家基金公司中一次性抓出5只“老鼠”,海富通基金公司成了名符其实的“老鼠窝”。这种情况在A股市场还是首次出现。尽管近日也有消息称,某基金公司有3名基金经理、2名交易员被抓,4人离职,配合调查者更多,但该消息目前仍然被当事的基金公司所否认,也没有得到证监会的证实。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沦为“老鼠窝”的基金公司恐怕远不止海富通公司一家,还有更多的“老鼠窝”将会被挖掘出来。
为什么基金公司成了“老鼠窝”?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至少如下三点原因,是导致基金公司沦为“老鼠窝”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对“老鼠仓”的查处太宽松,不能对后来者起到震慑作用,以至“老鼠仓”在基金业越查越多起来。如对因“老鼠仓”被判刑的“第一人”、原长城久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韩刚的判罚,仅判处韩刚有期徒刑一年,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罚金31万元。这与《刑法》对内幕交易罪“最高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的条款相比,明显是一种从轻处罚。
又如今年3月28日,深圳中院对目前A股市场最大老鼠仓案也即“马乐案”的宣判,仅判原博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马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追缴违法所得1883万元,并处罚金1883万元。这同样又是一种从轻发落。这种对“老鼠仓”的从轻发落无异于是对“老鼠仓”的包庇,“老鼠仓”因此发展成为“老鼠窝”也就在情理之中。
其次是放弃对基金公司的追责。每当有基金经理“老鼠仓”发生时,基金公司总是第一时间将当事的基金经理除名,表示“老鼠仓”是基金经理的个人所为,与基金公司无关。监管部门也确实不再追究基金公司的责任。这种做法无异于为“老鼠仓”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土壤。其实,“老鼠仓”的出现,基金公司是具有很大责任的。它作为一种职务犯罪,不可能与基金公司无关。它至少表明基金公司用人不当,或者是在平常的日常工作中疏于对“老鼠仓”行为的防范与管理。这才使得“老鼠仓”行为得以发生并蔓延,最终将基金公司也变成了“老鼠窝”。实际上,基金公司沦为“老鼠窝”的事实也清楚表明了这一点:“老鼠仓”发生,基金公司有责。
此外,基金公司成为“老鼠窝”也与有效举报制度的缺失有关。“老鼠仓”有其隐秘性的一面。不过如果有有效的举报制度,那么“老鼠仓”曝光的可能性就会加大。但遗憾的是A股市场一直缺少有效的举报制度。哪怕最近证监会出台了《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工作暂行规定》,但最高30万元的奖励对于知情人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可以说,有效举报制度的缺失,也是导致“老鼠仓”盛行,并最终让基金公司成为“老鼠窝”的又一重要原因。
当然,由于技术的进步,监管机构在握有大数据系统这个“捕鼠神器”之后,一些“老鼠仓”将会露出狐狸的尾巴,这是有利于打击基金经理“老鼠仓”的。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捕鼠神器”的出现,也促使基金经理进一步提高“老鼠仓”的水平。比如,原来的“老鼠仓”可以跟着一只基金来做,但有了“捕鼠神器”之后,“老鼠仓”可以改为跟着多只基金来做。如此一来,“捕鼠神器”的嗅觉就会迟钝很多。